公司新闻
行业报告
陕投新兴行业动态信息报告 2024年第3期(总第76期)

行业报告 2024-02-20 15:25:36 554

一、半导体芯片行业

1.京东方首次赶超三星,折叠OLED四季度出货全球第一

去年第四季度,京东方在可折叠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市场上超越了三星显示器。这是中国智能手机国内需求大幅增长以及面板出货量增加的结果,中国企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显示器市场追赶国内企业。

据市场研究公司DSCC数据,三星显示在可折叠OLED市场的份额从去年第三季度的76%大幅下降至第四季度的36%。同期,京东方的市场份额从18%增至42%。

去年第四季度,京东方被发现在可折叠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市场上超越了三星显示。这是中国智能手机国内需求大幅增长以及面板出货量增加的结果。

这是自2019年第三季度打开可折叠显示器市场以来,五年来三星显示首次失去可折叠OLED市场第一名的位置。直到2021年第一季度,三星显示都是该市场上唯一的可折叠OLED供应商。直到去年下半年,京东方的可折叠OLED市场份额还不足5%,但一年内就大幅提升了市场份额。

在三星电子去年下半年坚持紧缩面板库存供需政策的同时,中国智能手机企业则积极积累面板库存,以应对国内旺盛的需求。华为在中国的智能手机销量(第四季度)较去年同期激增约80%。为此,三星显示的面板出货量(第4季度)环比下降80%,而京东方的出货量则增长68%。

预计未来三星显示将很难垄断可折叠市场。华为可折叠智能手机Mate系列的流行,荣耀、OPPO等也发布了多款可折叠新品。韩国半导体产业协会副会长李东旭表示:“为了超越中国面板企业,我们需要开拓新市场并开发差异化技术来支持它们。”

2.2023年四季度主要晶圆代工厂平均产能利用率约74%环比下降16%

2023年第四季度,全球主要晶圆代工厂的平均产能利用率约为74%,环比下降约16个百分点。不过,据群智咨询预测,2024年第一季度,全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有望达到75%~76%,这主要得益于先进制程市场较为强劲的需求增长,特别是以台积电为代表的3nm和5nm制程。但是,成熟制程的状况就没那么好了。

由于消费电子、工控、物联网、新能源车等应用需求增长,28nm、40nm成熟制程产能利用率仍保持在较高水位,但由于目前新产能持续开出,晶圆代工厂之间仍存在一定价格竞争压力,预计今年第一季度28nm、40nm代工价格将有小幅度下调,55nm、90nm价格降幅则会收窄。群智咨询指出,由于2023~2024年IDM扩产较积极,对55nm晶圆代工产能利用率有一定影响,台系晶圆代工厂将在第一季度降价以拉升产能利用率,预计价格降幅在7%~9%左右。

2023年第四季度,由于模拟芯片订单低迷,客户投片量趋于保守,全球8英寸晶圆代工厂平均产能利用率约为60%。由于产能利用率不佳,8英寸晶圆代工厂仍在降价,预计今年第一季度价格环比下降10%左右。

也就是说,先进制程产能利用率提升,是因为行业偏向卖方市场,而成熟制程产能利用率提升,是因为市场偏向买方市场,卖方不得不通过降价提升产能利用率。

图片.png 

全球晶圆厂产能利用率

由于每年的第一季度是传统淡季,各种芯片的市场需求都处于中低位,抑制了相关芯片晶圆厂的产能利用率。但是,由于自2023年第四季度以来,全球芯片市场处于复苏和上行态势,又会推升整体芯片市场的产能利用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后者的影响占据上风,芯片市场整体产能利用率还是提升的,而且,到了第二季度和下半年,这种上行态势很可能会更加明显。

就目前而言,芯片市场上涨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先进制程(5nm及以下)芯片,能提供相关产能的晶圆厂很少,总体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再加上总体市场上行推动,相关产能利用率在稳步提升。

存储芯片是另一大动力,在熬过了一年多的苦日子后,全球几大存储芯片厂商正在逐步提升各自的产能利用率,以跟上市场发展节奏。

成熟制程芯片市场则依然低迷,相关晶圆代工厂只能通过降价的方式来争取更多订单,以保证较为健康的产能利用率。

 

3.巨头押注,新型磁性存储MRAM研发进展迅猛

存储技术发展更迭50年,逐渐形成了SRAM、DRAM及Flash这三大主要领域。但是随着半导体制造技术持续朝更小的技术节点迈进,传统的DRAM和NAND Flash开始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微缩挑战;再加上由于这些存储技术与逻辑计算单元之间发展速度的失配,严重制约了计算性能和能效的进一步提升。

因此,业界开始对新型存储技术寄予厚望,越来越多的新型技术迅速涌现。

目前主流的新型存储器主要包括四种:阻变存储器(ReRAM/RRAM),相变存储器(PCRAM),铁电存储器(FeRAM/FRAM),磁性存储器(MRAM)。其中MRAM正在成为当下主流的新型存储技术,并且有专家预言,MRAM将带来下一波的存储浪潮。

MRAM的特点

MRAM是一种兼具DRAM和Flash特点的存储介质,以下是MRAM的一些具体特质。

非易失:铁磁体的磁性不会由于断电而消失,故MRAM具备非易失性。

读写次数无限:铁磁体的磁性不仅断电不会消失,而是几乎可以认为永不消失,故MRAM和DRAM一样可以无限次重写。

写入速度快、功耗低:MRAM的写入时间可低至2.3ns,并且功耗极低,可实现瞬间开关机并能延长便携机的电池使用时间。

和逻辑芯片整合度高:MRAM的单元可以方便地嵌入到逻辑电路芯片中,只需在后端的金属化过程增加一两步需要光刻掩模版的工艺即可。再加上MRAM单元可以完全制作在芯片的金属层中,甚至可以实现2~3层单元叠放,故具备在逻辑电路上构造大规模内存阵列的潜力。

MRAM的优缺点

SRAM相比,MRAM速度稍慢,但MRAM在速度上仍然具有足够的竞争力,此外SRAM的设计更复杂,MRAM的密度更高,以及MRAM是非易失性的,而SRAM是易失性的,断电就会丢失数据,MRAM则不会面临这种困扰。

图片.png 

DRAM相比,由于DRAM需要电容器充电/放电来完成读写,所以MRAM的读/写速度更快,在密度上MRAM和DRAM相似,但DRAM也是一种易失性存储器。此外,MRAM的单元泄漏较低;与经常刷新数据的DRAM相比,MRAM的电压要求也比较低。

Flash相比,MRAM与Flash同样是非易失性的,但是MRAM在耐高温、数据保存,尤其是操作耐久度上,优于Flash。要知道MRAM具备写入和读取速度相同的优点,并具有承受无限多次读写循环的能力。

ReRAM相比,ReRAM随机读写速度优于传统存储器,但要慢于MRAM和FRAM;同时ReRAM的读写次数约在100万次左右,较传统存储器有数量级的增加,但少于MRAM的读写次数;其中密度和相应的成本是ReRAM的最大优势;从成本方面看,MRAM由于材料的复杂性、密度瓶颈、抗磁干扰等难点,其成本会较高。

FeRAM相比,MRAM与其性能较为类似,但FeRAM的读写速度要优于MRAM,且可以保持较低的功耗,FRAM的劣势则在于,其成本比MRAM还要高,所以它可以应用于一些非常特殊的市场。

PCRAM也是未来十年内最具潜力的新型存储技术之一。PCRAM具有容量大、集成度高、速度快、功能低和成本低等优点,特别是与新型CMOS工艺兼容。不过PCRAM也存在着一些明显不足之处,特别是写操作速度无法与DRAM相媲美,写耐久性也与DRAM相差较大等。写耐久性差是将其大规模应用于计算机系统所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正在研究一些解决方案来应对。就目前来说,PCRAM的商业化程度还没有MRAM高。

当然,MRAM也并非没有缺点,它还面临很多的挑战,比如真实器件材料体系复杂、开关比低,CMOS工艺要完全匹配等。此外,MRAM的发展仍然遇到动态功耗、能量延迟效率和可靠性方面的瓶颈。

三星发布业内首个基于MRAM的存内计算芯片

三星几乎与台积电同时出手,2002年三星宣布开始MRAM的开发计划。2005年三星又率先开始了STT-MRAM的研发,该技术后来被证明可以满足高性能计算领域对最后一级缓存的性能要求,被认为是突破利基市场的利器。

然而由于成本和工艺的限制,让三星的MRAM研发逐渐走向低调,在这期间,与FinFET技术齐名的FD-SOI,在以Leti、Soitec、意法半导体为代表的欧洲半导体科研机构和公司相继迎来技术突破,快速发展。

2014年,三星与意法半导体签订28nm FD-SOI技术(一种与FinFET齐名的技术)多资源制造全方位合作协议,授权三星在芯片量产中利用意法半导体的FD-SOI技术。当年,三星成功生产出8Mbe MRAM,并利用28nm FDS,在2019年成功量产首款商用eMRAM。2020年,三星首批基于eMRAM的商用产品上市,由其制造的Sony GPS SoCs(28nm FDSOI)被用于华为的智能手表,以及由台积电采用22nm超低漏电制程(ULL)制造的Ambiq低功耗MCU

2022年10月,三星研究人员在14nm FinFET逻辑工艺平台上实现了磁性隧道结堆叠的磁阻式随机存取存储器制造,据称是目前世界上尺寸最小、功耗最低的非易失性存储器;这一样品数据写入仅消耗每比特25pJ,读取时有功功率要求为14mW,以每秒54Mbyte的数据速率写入的有功功率要求为27mW,与该公司上一代28nm节点的MRAM相比,读取时间加快了2.6倍。该研究的目标之一是证明嵌入式MRAM作为高速缓存存储器适用于依赖大型数据集和分析的应用程序,例如边缘AI。

近日,三星电子在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了全球首个基于MRAM的存内计算研究。

存内计算无需数据在存储器和处理器间移动,大大降低了AI计算的功耗,被视作边缘AI计算的一项前沿研究。虽然MRAM存储器件具备耐用性、可大规模量产等优势,但其小电阻的特性阻碍了这类存储器被用于存内计算。本次,三星电子的研究团队通过构建新的MRAM阵列结构,用基于28nm CMOS 工艺的MRAM阵列芯片运行了手写数字识别和人脸检测等AI算法,准确率分别为98%和93%。

在欧洲举行的SFF2023上,三星宣布了革新下一代汽车技术的愿景,并计划开发三星首款5纳米eMRAM。除了到2024年推出14纳米eMRAM外,公司还计划进一步扩大eMRAM产品组合,到2026年推出8纳米,到2027年推出5纳米。对比14纳米制程,8纳米eMRAM有望将密度提升30%,速度提高33%。

MRAM的主要应用市场

MRAM在边缘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边缘计算在工业物联网、机器人、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汽车以及便携式设计等领域的应用正在不断增长。伴随着这些增长的是大家对高速、低延迟、非易失性、低功耗、低成本内存(用于程序存储和数据备份)的需求。

虽然有许多可用方案,包括SRAM、DRAM、闪存等,但这些技术都需要在一个或多个领域进行权衡,这对于边缘计算来说,它们似乎都不太适合。MRAM将数据存储在磁存储单元中,提供真正的随机访问,并允许在内存中随机读写。此外,MRAM结构和操作具有低延迟、低泄漏、高写入周期数和高保持率等特点,而这些恰恰都是边缘计算非常需要的。

此外,MRAM是实现存算一体的理想存储器之一。到目前为止,多种存储器介质被研究用于构建存算一体系统。SRAM和DRAM是易失性器件,频繁的刷新并不利于降低功耗。而Flash虽然是非易失性的,但是随着读写次数增加,浮栅氧化层会逐渐失效,反复读写可靠性很低。因此,各种基于电阻改变的新型存储器是实现存算一体的有效载体。

二、激光器行业

1.相干公司推出专门面向医疗器械制造的激光焊接系统

医疗器械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寿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推动了医疗器械制造中对高质量、高可靠性精密焊接的需求快速增长。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美国精密制造工业激光器厂商相干(Coherent)近日推出了ExactWeld 410激光焊接系统,专为医疗设备制造而设计。该系统具备卓越的性能,可满足最严苛的医疗设备精密焊接要求。

ExactWeld 410系统专为优化成本而构建,其紧凑的尺寸使其适用于各种大型生产线。它支持广泛的应用和生产需求,并提供了过程质量的可追溯性,从而确保了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激光系统和工具业务部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Simon Reiser表示:“ExactWeld 410是一个创新的微焊接系统,基于我们6月份推出的新型成本优化光纤激光技术PowerLine FL打造而成。该系统为客户重组生产各种医疗设备提供了便利,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停机时间,并作为一种长期投资方案提供支持。”

ExactWeld 410凭借最新的激光框架软件,简化了过程验证,提高了生产效率。其直观的界面、机器视觉和过程监控功能进一步增强了系统的易用性和可靠性。此外,通过配备SmartSense+,该系统能够验证、监控和记录生产过程中的性能。

可追溯性作为FDA认证(ISO 13485)生产线的要求,通过将过程记录存储在云中,消除人工错误并提高制造效率。

除了精密焊接,Coherent还为医疗制造行业提供全系列的激光切割与标记系统,包括StarCut Tube、ExactCut和ExactMark系统。

为了展示其全套医疗设备制造系统,Coherent将于2月6日至8日在加州阿纳海姆会议中心举行的美国西部医疗器械设计及制造展(MDM West)上展出其最新技术。此次展览将为参观者提供一个了解Coherent在医疗设备制造领域最新解决方案和技术的机会。

2.“威海壹号”卫星成功入轨可将星地激光通信速率提升至40Gbps

2024年2月3日11时06分,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牵头研制的通遥一体化卫星系统“威海壹号”01/02星搭乘捷龙三号运载火箭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点火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威海壹号”副总指挥、项目技术负责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晨旭教授介绍,作为国内首个面向海洋目标探测识别的通遥一体化卫星星座,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牵头研制的“威海壹号”卫星01星/02星,单颗重约95公斤,采用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高度为520公里。星上搭载星地/星间激光通信、高分辨率可见光相机等载荷,通过多源信息融合和人工智能识别技术,能够实现对海上目标的有效探测和识别。

“威海壹号”总设计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罗清华教授介绍:“‘威海壹号’主要优势在于,传输速率快,星地激光通信载荷速率可达40Gbps,相当于每秒钟可传输一部高清电影,是传统微波的几十倍,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即时遥感,借助星间激光链路可以实现远距离高清遥感信息的即时、高速回传;智能识别准,将可见光数据和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终端信息进行融合,快速精准识别船舶身份信息和态势,保证航运安全,支持海洋执法,及时提供应急救援。卫星入轨后将开展在轨星间激光通信、星间遥测遥控等试验,验证双星协同遥感、即时遥感等关键技术,为未来卫星空间互联提供重要参考。”

3.逸飞激光拟0.6-1.2亿元亿元回购公司股份回购价格不超48.75元/股

2月4日,逸飞激光发布公告称,公司拟斥资0.6亿元至1.2亿元回购股份回购公司股份,回购价格不超48.75元/股。本次回购的股份将在未来适宜时机拟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并在股份回购实施结果暨股份变动公告日后三年内转让。

此前不久,逸飞激光子公司广东逸科兴制造技术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包含:电子专用设备销售;软件销售;软件开发;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销售等。据企查查股权穿透显示,该公司由逸飞激光、珠海晖为新能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共同持股。

逸飞激光表示将专注于精密激光加工智能装备领域,坚持创新与质量双驱动,以正向设计推动电池“组装”向“封装”升级,持续推进圆柱、方形全极耳电池系列装备的量产应用,加强模组PACK系列装备的产品化迭代,加大新兴领域拓展,同时践行从设备出海到全球化发展的新路径,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朝着成为世界一流的智能制造装备供应商的目标而奋进,力争用更好的经营业绩回报广大股东。

在募投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公司将继续严格遵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相关法规指引及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制度》的规定,审慎使用募集资金,切实保证募投项目按规划顺利推进,实现募投项目预期收益,增强公司整体盈利能力。

 

 

 

三、新能源行业

1.营收连续四年增长,氢燃料电池龙头亿华通发布业绩预告

1月31日,亿华通发布2023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3年度实现营收7.4亿元到8.2亿元,同比增加0.26%到11.09%;归母净利润为-2.9亿元到-2.1亿元,与上年同期(调整后)相比,同比减少25.95%到73.93%。

2023年前三季度,亿华通实现营收2.93亿元,同比减少24.9%;归母净利润亏损约1.93亿元,同比下降104.06%。

按此计算,亿华通在第四季度实现营收4.47亿元到5.27亿元,同比增加28.53%到51.55%,环比增加219.4%到276.61%。归母净利润亏损约0.17亿元到0.97亿元。

2020年至2023年营收分别为5.72亿元、6.29亿元和7.38亿元,连续实现四年增长,但其归母净利润亏损却连续四年扩大,分别为-0.23亿元、-1.62亿元、-1.66亿元,-2.1亿元到-2.9亿元。

对于2023年公司业绩变化的主要原因,亿华通在公告中表示:

公司为保持在燃料电池行业市场的领先地位,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进行产品技术升级迭代及应用场景的拓展;同时随着公司经营规模扩大以及为把握住燃料电池市场规模化发展机遇,公司在人才储备及队伍搭建等方面的投入增加。此外2023年公司销售回款同比减少,报告期末公司基于谨慎性考虑加大计提了应收款项的预期信用风险损失。

2.2023年中国国内制氢电解槽需求约1.4GW,订单量前3的企业市占率达70%

2023年,中国首个万吨级绿氢项目建成,同时国央企大型绿氢项目开工不断,民营企业逐渐试水。从发展推动因素来看,2023年电解水制氢产业在市场需求、技术、政策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产业发展的“自驱力”开始出现。可以预见,到2024年,中国产能将继续保持加速增长。

2023年中国电解水制氢产能与电解槽需求均实现成番增长

图片.png 

综合公开披露与线下调研所得的信息统计,2023年1月至12月,中国电解水制氢新增产能约3.7万吨/年,同比增长约181%;截至2023年12月底,中国电解水制氢累计产能约达7.2万吨/年,相较上年度同期实现100%的增长。

图片.png 

综合公开披露与线下调研所得的信息统计,2023年1月至12月,中国制氢电解槽需求量约1420?MW(不含出口量),相较上一年度同期增长约128%。

2023年,电解水制氢相关的市场、技术、政策等3个方面发生了较大突破,有利中国电解水制氢产业继续加速发展。

一是绿氢需求市场逐渐明确,吸引更多企业布局。

2023年,国际上航运、航空等领域的强制性减碳政策逐渐出台,同时马士基、中远海运等航运龙头开始寻找绿色甲醇等低碳替代燃料供应,提供了绿氢的消纳方向。

二是制氢技术难题逐步被攻克,奠定绿氢项目规模化、商业化发展基础。

一方面,2023年中石化新疆库车绿氢项目建成投运,提供了首例规模化制、储、运、用绿氢的可行性样本;另一方面,2023年中国制氢电解槽技术、氢电耦合技术等加速迭代,在波动性可再生电力制氢场景下的安全性、可靠性逐渐增强。

三是中国绿氢相关政策体系逐步细化完善,保障绿氢项目顺利运营。

一方面,2023年国内氢能相关创新管理政策更多、更加具体,如绿氢生产“无需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等,打通了项目建设、投运的政策通道;

另一方面,国内如陕西等开始出台绿氢补贴政策,缩减了煤化工等领域绿氢与灰氢之间的成本差距。

在此市场、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持续发展下,再结合国内项目规划与进展,以及绿氢将在交通、化工等各领域的减碳中发挥更大作用,能景研究预测,中国电解水制氢产能以及制氢电解槽需求将持续增长:

电解水制氢产能方面,到2024年年底,中国电解水制氢累计产能预计或将超过14万吨/年,到2025年底超过30万吨/年,到2030年底超过650万吨/年。

制氢电解槽需求方面,2024年全年,中国国内制氢电解槽需求预计可达约2.7GW(不含出口);2025年至2030年,中国制氢电解槽需求累计达到近60GW。

3.比亚迪又一电池项目投产,落地吉林,总投资180亿

据一汽弗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一汽弗迪)消息,2月2日,一汽弗迪动力电池一期项目投产仪式顺利举行。

据悉,该项目位于吉林省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总占地面积37万平米,建筑面积34万平米。根据一汽弗迪2022年8月官方披露,该项目总投资180亿元,分三期建设,建成后总产能45GWh,为近60万辆汽车配套刀片电池

其中此次投产的一期投资70亿元,年产能15GWh,采用比亚迪最先进刀片电池技术,结合无模组高集成度的设计方案,首批产品将配套一汽红旗、一汽奔腾新能源车型。

资料显示,一汽弗迪成立于2022年1月15日,为比亚迪和一汽集团合资公司。大股东为弗迪电池,持股比例51%;第二大股东为一汽股权投资(天津)有限公司,持股比例49%。

但在管理结构方面,一汽集团研发总院副院长、创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李红建任董事长,弗迪电池董事长何龙任副董事长。也就是说,在一汽弗迪的走向等方面,一汽占据主导权。

此外,值得指出的是,一汽弗迪和一汽繁荣工厂及奥迪一汽毗邻。其中,奥迪一汽新能源生产基地是奥迪在华第一个拥有控股权、且仅生产纯电动车型的生产基地。项目一期工厂已于1月26日启动预批量生产,将从2024年年底陆续投产奥迪Q6 e-tron以及奥迪A6 e-tron系列的三款纯电车型,规划年产能超过15万辆。

去年11月,有报道称,奥迪Q6 e-tron等车型将搭载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三元电池的供应商为宁德时代

2024年的第一天,比亚迪就发布了产销快报。数据显示,比亚迪2023年全年销售302.4417万辆,同比增长61.9%,超额完成年初定下的300万辆目标,增长势头迅猛,不仅一举夺得了中国汽车年度销冠,也夺得了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

动力电池装机量也因此大幅增长。2023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全年累计装机总量突破150GWh,为150.909GWh。

业绩方面,比亚迪预计2023年实现净利润290亿元-310亿元,同比增长74.46%-86.49%;预计实现扣非净利润274亿元-297亿元,同比增长75.22%89.92%。

四、复合材料行业

1.2024年碳纤维复合材料发展机会分析

近日,东华经纬新材料研究院发布其对2024年碳纤维复合材料发展机会分析。

1)机会一:碳纤维价格下降带来的新的应用场景,如消费级产品

机会特点:机会快,产值高,壁垒低

随着2023年碳纤维产能的大量释放,碳纤维的价格随之下降,甚至T300下降到80-100元/公斤的区间范围,预计未来还有下降探底的可能。因此将有更多的应用场景随之而来,也就是说现在可以做到让更多的行业能够用得起碳纤维这个材料了。比如说有更便宜的碳纤维自行车了,现在碳纤维自行车价位在万元甚至数十万不等,那以后我们预期会有小几千元的碳纤维自行车。以前叫“黑色黄金”,但是慢慢的就会变成“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这个消费级的产业里,它的特点是机会很快,因为随着价格下来,马上下游可以跟进,产值也很高,轻轻松松的几千万大几个亿的这种产值是可以出来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它的缺点就是壁垒比较低,行业基本上门槛不会太高。

2)机会二:产业快速发展的市场领域,例如新能源汽车

趋势:高端汽车车型的车身外壳(碳纤维材料)、特斯拉的电子转机。

随着对电动汽车的轻量化要求越来越高,对电驱动方面的单位输出的功率要求越来越高,各家OEM和电驱动的Tier 1供应商都在不断的研究新的技术来提升单位的输出功率,其中提高转子的转速是其中的一个方法。我们观察到特斯拉已经率先使用热塑碳纤维电子转机了,而众所周知,特斯拉可以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全球的新能源汽车的方向趋势,大概率后续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也会跟上。我们观察到这个行业里面现在至少有5到10家开始往这方向走了,有的人已经拿到融资了。即使只做电子转机这部分市场也不小,可以说整体是由于新能源汽车整体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一个增量。

2023年我国整个新能源汽车产能已经超过了3,0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已经快速上升到了958.7万辆。其中我们看到在高端车型中,比亚迪的“仰望U9”,昊铂的Hyper SSR,极氪的001FR,均采用了大量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作为车身主要配置。甚至我们可以展望未来高端汽车的主要卖点,将从“自动驾驶”到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配置及材料安全性。

3)机会三:颠覆性技术革新带来的产业代际革命,例如热塑碳纤维/复材3D打印

价值:壁垒高,应用慢,估值高

第三个就是底层的材料技术革新带来新的场景应用,比如说热塑性碳纤维,其快速成型、可回收、韧性好等优点,是全球范围内公认的下一代碳纤维技术方向,这也是我们东华经纬新材料研究院主要做的一个方向。

还有复材的3D打印技术,以前复材3D打印,一方面由于材料相对较低界面粘结强度和力学性能的缺陷,限制了它们在高性能工程领域的应用。也就是说如果工业级减材制造的性能是100分的话,曾经3D碳纤维打印只能做到10分。但是目前观察到俄罗斯也好,美国也好,他们已经做到50分到60分了,那么就有理由很期待未来它也能做到更好,于是便有了更好的想象空间。

但是这类底层材料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会慢一点,市场需要逐渐教育和打开。但是由于技术壁垒高,一旦被采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不会被替换,并有较高的利润空间。从产业进入的难度来说,材料>设备>产品,因此这类专精特精的“卡脖子”材料行业估值一般都很高,P/S平均在15- 20倍以上。同时这类新材料技术也是我国现在最急需的技术突破发展方向,因此在地方政府支持、公司上市上也是拥有最大的绿色通道。

最后基于我们对这个行业的了解并结合国际上的一些发展趋势。首先我们看好的是无人机赛道,特别是无机军机和无人机运输这块我们觉得是非常看好的。还有刚才讲到那个高端汽车产业,这是一个完全的增量市场。我们认为这里提到的每一个市场都是百亿级的,甚至多的话长期是千亿级的市场。我们用到的原材料可能是几百元/公斤,做到汽车上可能是几千元,到飞机上甚至上万元,它的利润还是很高的。当然你也要算它的生产成本和研发成本,研发成本是大头,还有加工成本也需要综合考虑。

第二方面,持保留意见的行业是轨道交通和风电行业。由于轨道交通方面,由于中国高铁“三横三纵”大发展已经结束了,短期内它没有大的增量。另一个是风电行业,拉挤技术相关专利的二十年保护期一到,大家就开始卷起来了。我们观察到很多进入风电行业的新企业,开始大量上生产线,产能急剧增加致使市场供大于求,就会进入价格战,最后出现的就是大家都不赚钱的情况。这是说增量不增利的情况,所以我们对这个行业持保留意见。

最后不确定的就是储氢瓶及配套产业,我们不确定的原因是我们认为氢能的真正广泛使用可能还有3- 5年,因此行业的真正快速发展的拐点尚未到来。

2.多家碳纤维上市公司发布2023年业绩预告及相关业务动态

1)中简科技:预计净利润下降超50%

近日,中简科技发布了2023年业绩预减公告。根据其财务数据,预计净利润在24700-29000万元,同比去年下降51.3%-58.52%。而扣非净利润的下降幅度也差不多,几乎也是腰斩。

 


对绩变动原因也进行了说明:(一)报告期内,主要因下游客户需求阶段性节奏放缓影响,公司2023年度ZT7系列产品交付情况有所减少。(二)报告期内,公司保持了高强度的研发投入,研发费用增长较快。(三)报告期内,公司三期项目部分房屋建筑及机器设备等已达预定可使用状态,结转为固定资产,导致累计折旧有所增加。 

2)吉林化纤:归母净利同比增长126.24%-138.27%

近日,吉林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3年度业绩预告。预告期内,2023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31.4亿元,同比增长10.2%。碳纤维业务实现产量11.1万吨,同比增长38.3%。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400万元-35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6.24%-138.27%。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560万元-166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7.74%-152.60%。同比扭亏为盈。


关于业绩变动的主要原因,公司表示,2023年利润较同期上升,主要是长丝市场回暖,销售价格同比上升;同时本年原辅材料和能源价格下降,成本较同期降低,双重因素影响产品毛利增加,公司业绩提升。

3)光威复材:归母净利8.69亿元,利润贡献能力有一定程度下降

近日,光威复材发布2023年度业绩快报,经初步计算,2023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5.18亿元,同比增长0.2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69亿元,同比下降6.98%,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10亿元,同比下降18.78%,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6.93%,同比下降4.34个百分点。

2023年度公司各个板块经营业绩如下:

碳纤维板块:拓展纤维板块业务发展整体平稳,实现销售收入16.67亿元,同比增长20.28%,其中传统定型纤维产品订单稳定、交付及时,相关重大合同报告期内执行率42.34%;非定型纤维受个别项目从研发验证过程转入定型量产进程的产品定价和通用工业级产品市场价格下降等正/负面因素,以及高强高模系列产品客户需求稳定增长等综合因素影响,整体贡献能力持续增强,实现销售收入8.28亿元,同比增长46.42%;

能源新材料板块:因碳梁业务传统主要客户订单减少、新开发客户虽开始导入量产但业务规模还有限,报告期内实现销售收入4.26亿元,同比下降35.54%;

通用新材料板块:主要受渔具和体育休闲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下降影响,实现销售收入2.68亿元,同比下降10.52%;

复合材料板块:主要受航空复合材料制品业务增长影响,实现销售收入0.93亿元,同比增长14.37%;

精密机械板块:主要受装备销售业务收入确认因素影响,实现销售收入0.34亿元,同比下降31.05%;

光晟科技板块:主要受下游客户项目进程不确定性影响,实现销售收入0.19亿元,同比下降22.10%;

3.从树脂、纤维、成型工艺、终端等剖析全球预浸料市场趋势

近日SPHERICAL INSIGHTS LLP网站发布了全球预浸料市场分析报告,根据报告显示,全球预浸料市场规模有望从2022年的131亿美元增长到2032年的268亿美元,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为11.9%。

预浸料主要包括两大材料体系,分别是增强纤维(如碳纤维、玻璃纤维和芳纶纤维),以及树脂体系(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以及热塑性树脂)。为了生产预浸料,需要将树脂体系加入到增强纤维中。这是一个关键阶段,因为它决定了复合材料的最终质量。然后通常在一定的热和压力条件下进行固化,随后将固化后的预浸材料切割成客户指定的形状和尺寸。

增长驱动因素分析航空航天行业一直在寻找轻量化材料来提高燃油效率和性能,预浸料在飞机制造中具有很大的潜力。预浸料在风能领域有着广阔的市场,特别是在风力涡轮机叶片的制造领域,因为复合材料的比强度非常适合大型且耐用的叶片。此外,由于高强度和灵活性,预浸料在体育器材行业也极具潜力,包括高性能自行车、网球拍和其他体育产品的制造。另外,复合材料也越来越多地用于桥梁、建筑和其他基础设施项目。

树脂类型分析:2023-2032年的预测期内,热固性树脂将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由于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高耐热性,环氧树脂、酚醛树脂和其他热固性树脂在许多行业中有多种应用,并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风能和体育器材制造。为了制造轻质高强的部件,航空航天工业主要依赖热固性树脂预浸料。风力涡轮机叶片需要使用热固性树脂基预浸料。在可再生能源投资增加的推动下,风能行业的增长增加了对这些材料的需求。

纤维类型分析:2023-2032年的预测期内,碳纤维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碳纤维增强预浸料在航空航天工业中广泛用于制造轻质高强的部件,如飞机机身、机翼和内部结构。对节能飞机的需求不断增长,加速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该行业的应用。在汽车行业,为了提高燃油效率和整体性能,轻量化变得越来越必要,而碳纤维预浸料用于制造汽车零部件,如车身面板、底盘零件和内部元件。碳纤维预浸料也用于制造高性能运动装备,如自行车、网球拍、高尔夫球杆以及体育和休闲行业装备。

成型工艺分析:2023-2032年的预测期内,热熔工艺部门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热熔工艺中使用的热塑性聚合物在加热时熔化,在冷却时固化。与典型的预浸料生产方法相比,该技术的显著特点是效率高,加工时间短。热熔技术非常适合用于汽车工业,尤其是用于制造内饰部件,它可以快速生产内部面板、装饰件和声学部件。热熔工艺实现快速循环时间的能力在需要快速生产周转的领域是有益的,而这在汽车行业和其他需要大批量生产的企业中极为重要。

终端应用分析:2023-2032年的预测期内,航空航天领域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电动和混合动力飞机在航空航天领域越来越受欢迎。在这些飞机设计中,为了提高经济性,通常优先考虑轻量化材料,这为预浸料的应用提供了机会。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航空旅行需求,航空航天制造商正在提高生产率。因此,对预浸料等新型材料的需求更大,以满足现代飞机的生产要求。航空航天业正在全球扩张,新兴市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新的飞机制造设施的建立,对预浸料等先进材料的需求也在增长。

区域市场分析:预计从2023-2032年,北美将主导全球预浸料市场发展。北美的飞机工业一直是预浸料的主要消费终端。预浸料具有轻质高强的性能,是飞机部件的理想选择,有助于确立该地区的航空航天优势地位。北美汽车行业一直在将轻量化材料(如预浸料)用于汽车设计,重点是提高燃油效率和减排。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这种趋势预计将持续下去。随着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长,风能得到了巨大发展。预浸料广泛用于风力涡轮机叶片的生产,北美风电场的安装数量也有所增加。北美预浸料公司可以从事国际贸易和出口活动。

与此同时,亚太地区的市场在2023-2032年期间增长最快。亚太地区是全球制造业中心,航空航天和汽车等行业对轻质和高性能材料的需求推动了预浸料的应用。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的快速扩张增加了对先进材料的需求。亚太航空航天和国防部门正在扩张。预浸料因其重量轻、经久耐用而广泛应用于飞机部件、卫星和国防应用。运动和休闲产品在亚太地区越来越受欢迎,有望推动该地区预浸料增长。

五、卫星通信行业

1.一发一轨,一箭11星成功发射入轨,时空道宇星座组网应用全面加速

2024年2月3日,时空道宇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11星方式,成功发射吉利未来出行星座第二轨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所有卫星状态正常,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同时刷新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单次发射卫星数量的纪录,这也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发射场第200次发射任务。

这是继2022年6月2日,吉利未来出行星座以一箭九星方式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首轨卫星之后取得的又一次胜利,目前星座在轨卫星已达20颗。相比第一轨道面的九颗卫星,本次发射的第二轨道卫星全面升级了载荷能力。单颗卫星上集成通信、导航、遥感能力,并且具有多载荷、轻量化的特点,通过在轨智能处理及协同传输技术,能优化和解决目前“通、导、遥”数据各自孤立、难以融合应用的问题,可实现物联通信、导航增强、遥感技术融合应用。

随着此次发射成功,吉利未来出行星座第一期的72颗卫星计划,已经进入快速实施阶段。意味着时空道宇在两年内实现星座一期组网的目标指日可待。

时空道宇是国内目前唯一实现星座轨道面级部署的商业航天企业,更确立了国内低轨卫星行业在星座组网发射的新标准。吉利未来出行星座,是时空道宇自主研发并建设的全球首个商用通信导航遥感一体星座,是未来天地互联的必要基础。星座一期72颗卫星完成组网后,将实现全球实时数据通信服务;星座二期规模将扩展至168颗卫星,实现全球厘米级高精定位服务。届时,为人类未来出行领域,如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消费类电子等领域提供高可靠、低成本的应用服务。不仅如此,卫星星座还搭载AI遥感功能,可提供1—5m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产品及服务,赋能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

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独立建设并运营商业卫星星座能力的企业屈指可数,而时空道宇就是继铱星(Iridium)、全球星(Globalstar)、轨道通信公司(Orbcomm)、一网(OneWeb)、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之后,有独立建设并运营商业卫星星座能力的企业,同时也是国内唯一实现星座整轨部署的商业航天企业。

【吉利未来出行星座实力对比图】

目前,国内低轨卫星产能尚有90%缺口。提高卫星制造产能降低卫星制造成本、安全高效的卫星发射能力以及可持续运营的商业模式,是全行业需要解决的三大难题。

在卫星量产方面,时空道宇拥有全球首个深度融合航天制造和汽车制造能力的卫星量产工厂。工厂借鉴了汽车产业智能化、自动化等大规模制造模式,实现了卫星量产AIT的颠覆性创新。超级工厂配备了全向转运平台、协作机器人、多轴精确调姿平台、自动精测系统等先进工艺装备。通过模块化设计、智能制造等技术,采用流水线并行生产等方式,时空道宇把卫星的设计生产周期大幅压缩,卫星生产成本下降45%。从下单到卫星出厂全流程控制在28天,每天可出厂1-2颗卫星,可实现年产卫星500颗。

解决了卫星产能之后,时空道宇还需要攻克整轨发射部署(国内首个同轨道面内卫星部署)、星座级测控(太空级精准调控)、卫星资源调度和管理等一系列难点。

本次一箭11星发射成功,再次验证了时空道宇已经掌握了国际先进卫星企业同样的卫星轨道面级部署的能力。目前,国内商业航天企业一般采用单星或者多星部署的方式。这样的方式运载选择更为灵活,但同一轨道面的卫星在不同时间,通过不同的运载火箭发射,可能存在卫星型号、发射时间、品控不一致的问题。时空道宇采取整轨部署的方式,单发火箭整流罩内全是同一星座同一轨道面的卫星,并非“拼车”,这样星座建设速度快,且因为整轨卫星为同一批次,品控一致,服务能力及使用寿命均相同。

与此同时,时空道宇通过自有的地面测运控系统,实现对卫星的管控和数据接收,保障在轨卫星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高可用运行。为星座全生命周期运营提供稳定的测运控服务。目前,时空道宇已经建设了三个高可靠性的控制中心,分别在青岛、上海和台州,形成了“一主两备”的布局策略。为了满足星座测控总体需求,在国内西部新疆、东北部黑龙江、南部海南、东部青岛和中西部成都、西安等地建设了功能强大的、智能化、卫星测运控一体化的星座管理系统。在海外,计划在欧洲、东南亚和非洲建设中转地面站,做到数据不落地国外,能够安全、高效地传输到国内测运控中心,以达到全球覆盖的效果。

星座建设需要投入巨大的技术和资金,如何有效构建星座服务商业模式是每一家商业航天企业亟待解决的课题。时空道宇建设吉利未来出行星座的初期,便充分考虑了星座的应用场景,吉利未来出行星座具备铱星二代(Iridium Next)卫星所提供的覆盖全球的卫星物联网服务能力。同时,星座在设计之初,就规划了星链二代(Starlink V2 mini)增加的手机直连卫星通信功能,可提供卫星短信及数据传输服务,将深度赋能人类出行领域,包括汽车出行、消费电子等增量市场。

2023年,时空道宇成为全球首家实现卫星通信车规级量产应用的商业公司,率先实现了车载卫星通信、星基高精定位的规模化应用落地。从建设自有的星座及地面系统,到卫星量产、规模化商业应用;从完成全产业链布局,到拥有持续自我造血能力。时空道宇已成为国内首个实现商业闭环的商业航天企业。通过融合通信、导航、遥感技术,提供卫星数据产品及服务,全面服务全球“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加速卫星应用商业化、规模化、全球化发展。

2.卫星运营商垣信卫星,获得A轮67亿元融资

开年规模最大的一笔融资案来了。2月1日,垣信卫星宣布,已完成67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启信宝显示,垣信卫星此前在2018年和2020年分别完成过两轮融资,但都未公开。此次融资是垣信卫星首次公开的融资,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卫星企业的单轮最大金额融资。

领投方是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创始股东上海联和投资继续战略加持,此外,国科资本、国盛资本、恒旭资本、央视融媒体基金、国泰君安、中科创星、亚信安全,以及新鼎资本、高远资本、美蓝湖投资、金研资管、正和岛投资等多家机构跟投。所募资金将主要用于星座建设、技术研发、市场开拓及公司日常经营等。

这是一次久违的大规模“团购”,各类资方争相出手,这说明,大家对这个赛道有共识。国内低轨卫星产业还在发展初期,过往引人注目的多是处于产业上游的火箭发射公司。比如,过去三年,长光卫星、星河动力、蓝箭航天、星际荣耀、东方空间等公司均获得超10亿元融资。去年融资额最高的当属星河动力,完成11亿元的C及C+轮融资。

2024年,被一些研究机构视为卫星互联网产业化的关键一年。垣信卫星正是产业化的有力推动者。和前述公司相比,垣信卫星的定位是中游的卫星网络运营商。简单理解,就是在太空体系里重建地面的基建。作为链主企业,垣信卫星融资金额更大,估值更高。A轮就已经融到67亿。如果按出让25%股份估算,垣信卫星的估值已经高达268亿。总之,行业里已经出现这样的论调:“2024年不投卫星产业链,相当于2019到2020年没投半导体。”

垣信卫星如此值钱,因为它是中国卫星互联网建设宏大叙事的重要一环。公司成立于2018年3月,由上海联和投资和上海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发起设立,是上海国资委下属控股企业。

垣信卫星处于卫星互联产业中游,旨在部署运营低轨卫星星座,为全球客户提供大带宽、低时延、高质量、高安全性、全球覆盖的低轨卫星互联网服务和行业解决方案。首批两颗试验卫星已于2019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

全球范围内,SpaceX凭借其星链项目在卫星互联网市场先行一步。马斯克计划在太空搭建由约4.2万颗低轨卫星组成的星链,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通信覆盖。此类系统不仅能够为地面无法覆盖或覆盖成本过高的地区提供宽带服务,还能在航空、航海、应急救援等领域提供重要支持。作为地面通信系统的有效补充和未来6G的重要组成部分,卫星互联网下游应用市场广阔,在商业方面也大有可为。

全球低轨卫星风起云涌,中国也在加速建设自己的“星链计划”。星网公司的GW星座之外,“G60星链”是我国正在建设的另一重要的卫星互联网发射计划。G60星链的产业生态涉及企业众多,涵盖卫星设计、制造、发射、运营、维护和应用等,垣信卫星正是G60星链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G60星链预计将于2024年开始批量发射第一批次卫星,建设周期为2024至2027年。根据垣信发射规划,每次发射任务将以1箭18星方式进行,在2025年底前完成648颗GEN1卫星发射任务,在2026到2027年完成后续648颗GEN2卫星发射任务。

垣信卫星对外投资了格思航天,持股超过30%,这同样是星链计划的一部分。格思航天于2022年1月成立,定位于卫星装备资本化头部企业。简单来说,就是卫星ODM厂商,主要进行卫星研发设计和新工厂及产线建设。去年年底,格思航天卫星工厂第一颗商业卫星下线。

这两家公司在产业链上的分工如下:格思航天负责卫星生产、制造,垣信卫星负责卫星运营和卫星互联网服务提供。两家主体的核心资本方都是上海联合投资。按照规划,2024年,预计G60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将通过格思航天卫星工厂数字化生产线生产,并由垣信卫星完成至少108颗卫星发射并组网运营,形成初步商业服务能力。

2027年,G60星链计划建成一个能够全球竞争的完整产业链,每年生产300颗卫星,总数达到12000颗,覆盖全球的宽带网络需求。

六、金融资本市场

1.长安汇通领跑“陕西增持潮”

2月5日晚间,新兴装备(002933)发布增持公告,大股东长安汇通自6日起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等方式,拟增持公司不超过164.7万股(占总股本的1.40%),不低于82.4万股(占总股本的0.70%)。紧接着很快,在5日和6日两个交易日,长安汇通就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分别增持70万和47.35万股,累计持股数占比达到1%

1)领跑陕西“增持潮”

近期在市场下跌的环境中,各路力量纷纷出手“护盘”,证监会近期发布消息,强调上市公司要切实承担提升自身投资价值的主体责任,运用包括股份回购、大股东增持、常态化分红、并购重组等市场工具,积极维护市场稳定,合力提振投资者信心。

为此从中央汇金近日扩大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增持范围,并将持续加大增持力度、扩大增持规模,坚决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到A股各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纷纷出手增持。

图:近1个月来陕西资本市场增持动作(不完全统计)

据金融棒棒糖不完全统计发现,仅近1个月左右时间,陕西资本市场就有超10家上市公司相继抛出增持或增持进展公告,从企业性质来看,既有国企,也有民企;从上市板块来看,主板创业板科创板等兼具;增持金额也从几十万到上亿元不等,占比总股本从0.004%-0.04%区间,不难看出,大家都力所能及“护盘”公司股价,争相做好“市值管理”引导“价值回归”。

在此氛围中,作为新兴装备大股东的长安汇通同样果断出手,发出公司成立以来首个增持动作。在这份增持公告中,无论是两日内已经增持的117万股,所占比重1%;还是将来拟增持股数对应的比例,均高于近期陕股各公司的“增持总股本占比”,处于“领跑”位置

2)扭亏为盈:盈利1200-1700万元

与响应国家战略相同步,新兴装备经营拐点也成为大股东的增持理由。1月30日,上市公司发布业绩公告,预计盈利1200万-1700万元,成功扭亏为盈。在经营分析中新兴装备表示:受客户采购需求的影响,公司部分新型号装备产品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产品交付数量较上年同期有所上升,营业收入实现增长。

透过下图可以明显看到,新兴装备总营收自2019年起历经“四连降”并于2022年达到最低点之后,2023年实现反转,增速从2022年的-22.47%快速提高至2023年的77.26%,拉长时间维度来看,77.26%增速也是公司营收史上最好表现;归母净利润实现“V”字走势,度过2022年最低点后,141.97%的增速亦是史上最好表现。

图:新兴装备近5年总营收和归母净利润

新兴装备在被收购后,长安汇通以大股东身份,其实一直在支持上市公司管理层作精作优,并集中体现在以下诸点:

一是注重科技创新,研发任务有序推进:例如加强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储备,2023年公司部分新型号装备产品进入批量生产阶段;研发费用表现方面,2022全年新兴装备研发支出0.29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已达0.21亿元。

二是推行管理变革,管理水平持续提升:例如实施以项目制为核心的运营模式,构建新的业务运营体系,实现公司整体运营效率的提高;实施系列激励考核举措,改进公司绩效评价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降低生产运营成本。

三是完善内控建设,治理水平显著提高:比如进一步修订完善了部分公司治理基本制度,不断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依法加强董事会监事会建设,提高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和监事会监督的有效性。

2北交所重磅发布《推动提高北交所上市公司质量行动方案》

2月6日,北交所发布消息称,为大力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近期北交所制定了《推动提高北交所上市公司质量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

来看五大重点举措:

1.制定北交所撬动新三板发展的专项方案,力争实现与全部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型对接,发挥三四板市场输送优质企业功能。

2.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工具增强资金实力、注入优质资产。

3.严格落实退市制度,坚持“应退尽退”,形成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

4.实施提升信息披露质量专项行动,加强信息披露一致性监管,逐步构建防假打假惩防体系。

5.提升上市公司可投性,引导保荐机构推荐具有可投性企业,引导上市公司通过接受调研、分红回购、并购重组等方式树立回报意识、提升估值水平,让广大投资者有回报、有获得感。

1)强化上市培育,优化上市公司结构

《行动方案》指出,要优化上市公司结构,建立全链条的监管服务模式,培育前移、把好入口。强化市场培育,提升优质企业上市培育服务力度,强化精准服务、综合服务和前端服务,支持企业走好专精特新之路;制定北交所撬动新三板发展的专项方案,力争实现与全部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型对接,发挥三四板市场输送优质企业功能。

优化上市审核和持续监管,持续提升上市审核质效,引导保荐机构把好上市公司质量关,防止“带病闯关”;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工具增强资金实力、注入优质资产,做大做优做强。严格落实退市制度,坚持“应退尽退”,形成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

2)提升信息披露质量,推动上市公司规范发展

《行动方案》强调,推动上市公司规范发展,突出以提升上市公司内生发展动力为靶向目标,把握重点、精准施策。把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公司治理能力、信息披露能力、发展能力薄弱等问题作为工作重点。

实施提升治理水平专项行动,加强对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规范引导,推动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归位尽责,发挥好独立董事监督作用,引导企业聘任职业化“关键少数”队伍,完善股权激励等制度,形成提升公司治理的内生动力;为上市公司准备四个一“上市见面礼”,通过一份公司画像图、一张合规要点表、一场监管见面会、一本操作说明书传递监管要求;建立监管“微课堂”,编写资本市场“一本通”,建立培训“记录表”,引导关键少数“转身份”“懂规矩”,牢固树立“敬畏上市”意识。

实施提升信息披露质量专项行动,加强监管问询,强化年报监管、现场检查力度,加强信息披露一致性监管,强化重要信息披露的回溯检验、对照印证,逐步构建防假打假惩防体系;大力倡导简明清晰、通俗易懂的信息披露,优化披露要求,引导公司通过可视化、“一图读懂”等方式披露信息;制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事务指引,开展信息披露质量工作评价,强化提升披露质量的激励约束机制。

实施提升发展能力专项行动,定期举办“走进龙头上市公司”“走进北证50成份股公司”等活动,推动头部公司带领产业链协同创新;研究推出公开发行可转债等产品、建立重组“小额快速”机制,支持上市公司做优做强;开设投资者关系管理、并购重组等能力提升“训练营”,定期举办“行业沙龙”活动,搭建行业交流平台、资本运作交流平台,促进企业提升资本市场工具运用能力。

3)持续完善上市公司监管机制安排

强化自律监管,突出政治引领,坚守监管主责主业,系统集成、形成合力。《行动方案》强调,要坚持“证监讲政、监管姓监”,持续完善分类监管、科技监管、现场与非现场监管、一体化监管等上市公司监管机制安排。以完善上市公司监管规则体系为基础,优化信息披露监管与股票交易监管、司局所“三点一线”监管等协作机制,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形成监管强大合力。

强化科技赋能,大力提升监管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持续提高一线监管精准度和有效性,加强自律监管与行政监管衔接,配合做好民事、刑事等立体化追责,从严从快打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资金占用、违规减持等行为,切实将以投资者为本理念落到实处。

4)引导保荐机构推荐具有可投性企业

完善市场服务,突出开门服务、直达服务、精准服务的“三服务”理念,陪跑陪伴、便企惠民。深入开展走访调研,实施上市公司走访调研暨“提质守信重回报”专项行动,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支持力度,以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助力信心提振、资本市场稳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畅通企业和投资者沟通渠道,为上市公司打造“业务咨询、业务办理、市场培训、业务交流”等一体化服务平台,提升服务效能;常态化开展部门接待,为市场主体提供“监管员热线”“总监热线”“投资者热线”,设立“部门负责人接待日”,优化与市场主体交流渠道。

提升上市公司可投性,引导保荐机构推荐具有可投性企业,引导上市公司通过接受调研、分红回购、并购重组等方式树立回报意识、提升估值水平,让广大投资者有回报、有获得感;针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突发重大事件,及时评估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制定支持性举措,把握监管力度,增强监管温度。

北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交所将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将《行动方案》各项任务安排落实落细,做好相关工作动态评估和调整,大力推动提升北交所上市公司质量和可投性,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和中国式现代化积极贡献力量。

3.2023年股权投资市场概况

2023年,外部环境变化对机构造成深刻影响,我国股权投资市场正处于调整阶段。在此周期下,机构投资节奏同步趋缓,市场总案例数和金额均有所减少,国资机构引导作用显著。行业方面,科技创新仍是布局主线,半导体及电子设备领域稳居榜首,机械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相关产业案例数逆势上涨;地域方面,区域集聚特征显著,江、北、上、浙、深五地集中度近七成,同时安徽及陕西案例数增幅明显。

1)市场概况2023年投资市场延续下行态势,投资案例数超9000起

2023年,我国股权投资市场投资端仍处于下滑趋势,投资案例数及金额同步下降。根据清科创业(01945.HK)旗下清科研究中心数据,2023年我国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投资案例数9,388起,同比下降11.8%;披露投资金额6,928.2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23.7%,降幅较2022年有所收窄。其中,TOP100的投资案例吸纳近2,300亿元人民币,占市场总投资金额的33.1%,这些案例主要分布在半导体、汽车、清洁技术等领域,且多家获投标的具有大型企业或国有企业背景。从季度趋势来看,第一至第三季度案例数及金额逐季提升,第四季度有所回落。


2)大额投资案例国资机构高度活跃,案例数及金额渗透率均超五成

2023年,国有背景投资机构延续活跃,案例数渗透率超60%,金额渗透率超50%,充分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吸引市场资金注入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领域。TOP100投资案例来看,国有背景投资机构案例数渗透率超七成,金额贡献率近六成,参与了中粮福临门、无锡华虹半导体、润鹏半导体等多个大额投资案例。

3)人民币投资案例数占比超95%,外币投资数量显著缩减

从投资币种来看,2023年人民币投资案例数和金额分别为8,911起及5,782.60亿元,同比降幅分别为7.4%、22.2%;占已披露币种案例数及金额的比例为95.1%、83.5%,较2022年增加4.6个、1.6个百分点。而外币投资案例数和金额为457起及1,145.66亿元,同比下降54.4%、30.2%,降幅分别为人民币投资的7.3倍和1.4倍。值得注意的是,本年度共有25起外币投资案例涉及投资金额超10亿元,大额案例如蔚来汽车、无锡华虹半导体、极氪、远程汽车、滴灌通等。

4)投资行业半导体及电子设备稳居榜首,机械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表现强劲

从投资行业来看,半导体及电子设备(2,267起,-3.8%;1,864.99亿元,-16.4%)投资事件数量及金额均居于首位,第三代半导体、半导体材料、车规级芯片、AI芯片等细分赛道保持活跃,大额案例如无锡华虹半导体、润鹏半导体、华虹公司、积塔半导体等;IT(1,771起,-28.4%;701.40亿元,-47.0%)案例数排名第2,涉及金额居于第3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创新,ChatGPT催生新的投资热潮,AI大模型公司百川智能、MiniMax等均在年内获得VC/PE投资。生物技术/医疗健康(1,737起,-15.1%;1,064.99亿元,-16.4%)案例数居于第3,金额位列第2,医疗器械耗材、创新药等领域热度延续;同时,随着产业逐步回归理性发展,项目临床价值与商业价值成为获得投资的重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化、高端化与绿色化方向的市场关注度持续提升,机械制造行业案例数及金额分别同比增加25.2%、15.6%,化工原料及加工、清洁技术行业案例数也分别同比增加26.0%和20.6%;金额方面,汽车行业投资金额同比上升12.7%,蔚来汽车、哪吒汽车、极氪、远程汽车、smart汽车、北汽蓝谷等众多新能源车企完成高额融资。

 

 

编辑:冯征昊(半导体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校对:王延韬    审核:侯晓鹏    

闫晨曦(复合材料、卫星通信、金融资本)         

 

(以上资讯主要来源于:OFweek、 OFweek激光、 OFweek太阳能光伏、 今日半导体、半导体行业观察、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人、乐晴智库、未来智库、索比光伏网、集邦新能源网、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高工锂电、西安金融棒棒糖、复材网 、大国之材、新材料在线、卫星界、国际电子商情、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展览会、玻纤复材、卫星与网络、全球一点通、硅谷网、清科研究、中国卫通、卫星与应用、中科创星、碳纤维生产技术、中国卫通、碳纤维研习社、实战财经 、金融深度、华商韬略、战略前沿技术、 投融界、 投资界、 中国汽车报、证券时报网、36氪、东方财富、中国证券报、新经济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兴产业投资联盟、股权投资论坛、Wind资讯、搏实资本、中欧资本、国企混改研究院、机遇西安、米度资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