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行业报告
陕投新兴行业动态信息报告 2023年第5期(总第67期)

行业报告 2023-12-25 09:25:04 168

一、半导体芯片行业

1.大湾区基本半导体六英寸车规级SiC产线正式通线

2月24基本半导体宣布,公司车规级碳化硅芯片产线通线仪式在深圳市光明区隆重举行。据基本半导体所说,该产线的顺利通线,将全面提升大湾区第三代半导体制造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助力国内车规级碳化硅芯片供应链实现自主可控。

基本半导体方面在通线仪式上表示,公司的车规级碳化硅芯片产线项目是一个连续两年入选深圳市年度重大项目,厂区面积13000平方米,洁净室面积超过4000平方米,配备光刻、氧化、激活、注入、薄膜、刻蚀等130台专业设备,主要产品为6英寸碳化硅MOSFET晶圆等,在产线完全满载的情况下,每年可保障约5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需求。

图片.png

  “通过打造垂直整合制造模式,加快设计、制造共同迭代,与深圳本土上下游产业链联动发展,同时推动先进技术工艺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下一代碳化硅器件核心技术。同期还将开展国产设备材料验证,打造研发制造人才培养平台。”基本半导体方面指出。

资料显示,深圳基本半导体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三代半导体行业创新企业,专业从事碳化硅功率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公司拥有一支国际化的研发团队,核心成员包括二十余位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英国剑桥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博士。

基本半导体自2017年开始布局车用碳化硅器件研发和生产以来,公司已经掌握碳化硅芯片设计、晶圆制造、模块封装、驱动应用等核心技术,申请两百余项发明专利,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累计服务光伏储能、电动汽车、轨道交通、工业控制、智能电网等领域的全球数百家客户。

基本半导体表示,公司自主研发的汽车级碳化硅功率模块已收获了10余家整车厂和Tier1电控客户的定点,成为国内第一批碳化硅模块量产上车的头部企业;公司汽车级碳化硅功率模块产线也已实现全面量产;采用自研芯片的碳化硅功率器件已累计出货超过3000万颗,服务于光伏储能、电动汽车、轨道交通、工业控制、智能电网等领域的全球数百家客户。

2.碳化硅器件研发商清纯半导体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

日前,清纯半导体(宁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纯半导体”)宣布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由蔚来资本、士兰微及其战略基金、华登国际联合领投,老股东高瓴创投(GL Ventures)持续加注,还获得宏微科技、鸿富资产及多家电源和光伏企业等机构鼎力支持。本次融资将用来进一步完善供应链布局、扩大团队、建设量产实验室并支撑产品上量。

此前报道显示,清纯半导体在2021年底完成了A轮融资,完成A轮融资后,清纯半导体在碳化硅(SiC)器件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

·1200V SiC MOSFET平台技术成熟,多规格产品实现量产,并通过AEC-Q101车规级认证和960V-H3TRB可靠性验证;

·推出了首款国内量产的15V驱动SiC MOSFET系列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际同类产品,实现SiC MOSFET芯片出货近百万颗,服务多家光伏与储能行业头部客户;

·推出了国内最低导通电阻的1200V 14mΩ SiC MOSFET,通过Tier1厂商验证,性能对标国际主流主驱芯片,目前正在多家车企验证。

清纯半导体表示,未来将在电动车主驱芯片持续发力,为新能源车企定制高性能、高可靠性、高性价比的主驱芯片,率先实现主驱碳化硅芯片的国产替代。

官方资料显示,清纯半导体是目前国内极少数能够在SiC器件核心性能和可靠性方面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并且基于国内产线量产车规级SiC MOSFET的企业之一,相关产品已经在新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清纯半导体将始终瞄准国际技术前沿,坚持创新引领,以提供国际一流的碳化硅功率芯片为己任,为我国碳化硅行业的跨越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3.2022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出货金额达到107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美国加州时间2023年4月12日,SEMI在其发布的《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报告中宣布,2022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出货金额相较2021的1026亿美元增长5%,创下1076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2022年中国大陆连续第三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市场,2022年中国大陆的投资同比放缓5%,为283亿美元。中国台湾地区是第二大设备支出地区,2022年增长8%,达到268亿美元,这标志着该地区连续第四年增长。韩国的设备销售额下降了14%,为215亿美元。欧洲的年度半导体设备投资激增93%,北美增长了38%。世界其他地区和日本的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34%和7%。

SEMI总裁兼首席执行官Ajit Manocha表示:“2022年半导体制造设备销售额创下历史新高,源于产业努力增加所需的晶圆厂产能,以支持包括高性能计算和汽车在内的关键终端市场的长期增长和创新。此外,这些结果反映了各地区的投资和决心,以避免未来的半导体供应链限制,就像疫情期间出现的那样。”

2022年,晶圆加工设备的全球销售额增长了8%,而其它前端领域的销售额增长了11%。在2021强劲增长后,封装设备销售额去年下降了19%,测试设备总销售额同比下降了4%。

按地区划分的季度出货金额(单位:10亿美元),以及各地区季度及年度同比变化数据如下:

4.德国博世收购美国TSI,扩大碳化硅业务

德国博世集团于本周三表示,将收购美国芯片制造商TSI半导体公司的资产,以扩大其碳化硅芯片(SiC)的半导体业务。

目前,博世和TSI公司已经达成协议,但并未透露此次收购的具体细节,且这项收购还需要得到监管部门的批准。

资料显示,TSI是专用集成电路(ASIC)的代工厂。目前,主要开发和生产200毫米硅晶圆上的大量芯片,用于移动、电信、能源和生命科学等行业的应用。

而博世在半导体领域的生产时间已超过60年,在全球范围内投资了数十亿欧元,特别是在德国罗伊特林根和德累斯顿的水厂。博世认为,此次收购将加强其国际半导体制造网络。

博世表示,收购完成后,未来几年将投资15亿美元升级TSI半导体在加利福尼亚州罗斯维尔的制造设施。从2026年开始,第一批芯片将在基于碳化硅的200毫米晶圆上生产。

近年来,在光伏储能场景加速导入,以及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下,碳化硅市场将维持供不应求态势。尤其是电动汽车的投放进一步带动了汽车芯片的需求。而随着自动驾驶等功能的增加,汽车芯片数量大约在1200个左右。

博世集团首席执行官Stefan Hartung亦表示,电动汽车增长情况表明,碳化硅芯片需求“正在爆发式增长”。

据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集邦咨询研究统计,随着相关大厂与汽车、能源业者合作项目明朗化,将推动2023年整体SiC功率元件市场产值达22.8亿美元,年成长41.4%。此外,TrendForce集邦咨询预期,至2026年SiC功率元件市场产值可望达53.3亿美元。

二、激光器行业

1.德龙激光拟10.80亿元投建江阴新能源高端激光设备生产线

德龙激光4月26日发布晚间公告称,公司拟通过全资子公司江苏德龙新能源有限公司(暂定名)建设新能源高端装备项目,项目建设内容为建设年产420台套新能源高端激光设备生产线,并设立江阴研发中心。

公告显示,该项目总投资为10.80亿元,首次出资8,000万元,后期根据项目建设需求分批出资。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将向德龙激光提供总面积约89亩的工业用途土地用于项目建设,并为后期项目投产和人才引进需要提供个性化扶持政策。

德龙激光表示,在新能源汽车持续高速增长、钙钛矿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化进程提速、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持续上升等背景下,公司看好新能源领域未来发展机会。本次拟投资建设新能源高端激光设备生产线和研发中心旨在加速公司未来战略布局和提升配套产能,契合公司未来业务拓展需要。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420台套新能源高端激光设备生产线和江阴研发中心,主要生产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晶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等相关激光智能装备。

2.炬光科技2022营收5.6亿元光场匀化器收入增长超过90%

4月25日,炬光科技发布年度业绩报告称,2022年营业收入约5.52亿元,同比增加15.9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27亿元,同比增加87.56%;基本每股收益1.41元,同比增加41%。2023年第一季度营收约1.1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519万元。

研发方面,2022年炬光科技投入7667.45万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13.89%。公司(包括各子公司)共申请专利77项,其中发明专利64项,获得授权专利23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共拥有已授权专利422项,其中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境外专利114项,境内专利308项,包括境内发明专利128项、实用新型专利149和外观设计专利31项,此外还拥有7项软件著作权。

炬光科技坚持“产生光子”+“调控光子”+“光子技术应用解决方案”的产品业务战略布局,加强上游核心元器件和原材料研发与精益制造的同时积极拓展中游光子应用解决方案,重点布局汽车应用、泛半导体制程、医疗健康三大应用方向,并不断加大项目投入,强化管理,优化流程。在各领域应用版块,炬光科技在产品、技术、市场、生产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半导体激光原材料领域

炬光科技预制金锡陶瓷热沉产品在国内主流光纤激光器厂商得到逐步导入,在西安和东莞基地建立了前后道流程大规模自动化量产产线,与多家客户建立合作,2022年收入同比增长224.29%,目前在手订单超200万支,已通过多家重要客户35W高功率可靠性验证并进入批量交付阶段;固体激光泵浦应用项目开发成功并实现批量交付;新产品侧泵模块通过多家客户验证,多项指标行业领先,并拿到批量订单;公司发布的新产品“绮昀”系列新一代高功率传导冷却激光净肤元器件产品全面进入量产,开始批量交付。

激光光学领域

光刻应用下游需求旺盛,光场匀化器收入增长超过90%,2022全年收入超过2000万元,炬光科技在德国多特蒙德子公司扩产建设了大规模紫外激光光场匀化器研发测试中心,以满足更大市场需求;东莞基地光学镀膜能力得到进一步扩展,除已批量应用的近红外光学镀膜外,实现高损伤阈值光学镀膜、中红外镀膜及深紫外(DUV)镀膜技术自主可控;开发精密切割技术,极大提高生产效率与加工精度;公司研制了基于超硬碳化钨材料的同步结构化工艺,为公司在精密钨钢模具的批量生产奠定成本优势。

同时公司完成了球面柱面镜、微型棱镜、大矢高硅光学器件及超带宽镀膜的制程开发,推出了具有国际领先性的产品或提升了公司产品竞争力;在晶圆级二维阵列微透镜技术领域,炬光科技在阵列光学设计,微阵列模板工艺技术方面持续研究,最新工程样件分析表明这一技术日臻成熟,有望替代进口件并在新的消费级市场找到新的发展定位。

汽车智能驾驶领域

整体来看,宏观形势上智能驾驶和激光雷达行业商业化和上量节奏远落后于预期,个别公司在2022年出现裁员、被并购甚至关闭公司的情况。在这个形势下,炬光科技在汽车(激光雷达为主)领域的营收节奏也受到较大影响,2022年汽车应用解决方案收入相比2021年有显著下滑(下降26.67%)。

2022年,公司面向车载激光雷达行业市场持续进行车规级线光源发射模组研发,进一步加强基于EEL和VCSEL线光斑技术路线的发射模组的产品研发,完成车规级线光斑发射模组的设计定型和样品验证,正在进行车规可靠性验证。同时公司持续进行全球激光雷达行业市场拓展,进一步拓展线光源发射模组在激光雷达和汽车行业的应用,持续向海外和国内客户送样验证;公司与客户在SWIR波长传感器光源模组以及车载激光白光照明光源领域开展了预研合作,完成了早期样品开发并向头部客户送样验证,但项目商业化落地还需要时间。

泛半导体制程领域

在显示面板制造方面,炬光科技2022年二季度在国内建立了紫外固体线光斑激光剥离实验线,为亚太客户提供更迅捷的激光剥离工艺测试服务,进一步促进柔性OLED激光剥离业务;在固体激光剥离线光斑系统方面,除了继续斩获新建产线订单以外,目前也在积极拓展已建产线的升级改造市场,在2022年中标第一个国内改造项目并顺利交付;在集成电路制造方面,DlightS及其他应用于逻辑芯片、功率器件和存储芯片制程的激光退火产品持续稳定交付,同时开发了更高功率的IGBT激光退火系统,并成功交付首套订单;公司发布了用于泛半导体制程解决方案的FLuxH系列可变光斑激光系统,可满足在新型显示领域的MicroLED巨量焊接以及锂电池干燥等多种应用场景,已获得多家客户订单。

医疗健康领域

在家用激光医疗健康方面,炬光科技家用激光嫩肤、激光净肤项目多家客户进入方案定型、原型样机预研及测试阶段,有望形成新的增长点,但是由于需要临床实验、医疗认证等,项目商业化落地还需要时间;在专业激光医疗健康方面,公司在专业净肤模组方面目前正在大范围为行业主流客户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并预计于2023年实现快速增长。

3.锐科激光2022年营收32亿元高功率产品销售台数同比增长128%

4月24日,锐科激光发布年度业绩报告称,2022年营业收入约31.89亿元,同比减少6.4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4087万元,同比减少91.38%;基本每股收益0.0728元,同比减少91.38%。

另外,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约7.86亿元,同比增加12.0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4406万元,同比增加110.79%;基本每股收益0.0785元,同比增加111.02%。

高功率产品销售台数同比增长128%

据公司销售情况的不完全统计,产品销售方面公司2022年公司在脉冲光纤激光器、手持焊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均大幅提升,切割应用、新能源应用销售增速显著,公司高功率产品销售台数同比增长128%,其中万瓦激光器销售台数同比增长35%,公司前20大客户销售贡献远超同期。

新行业渗透方面,新能源业务、激光清洗、增材制造等应用领域爆发了强劲的市场竞争力,环形光斑系列激光器、带光闸光耦系列高端激光器已经进入汽车行业多家头部车企,并形成批量订单,汽车行业整体业务营收较2021年增速较快,公司针对光伏领域定制的产品也获得了市场认可,光伏领域业务增长可观。

截止2022年12月,公司主要产品包括10W至2,000W的脉冲光纤激光器;10W至100,000W连续光纤激光器;75W至6000W准连续光纤激光器;80W至12000W直接半导体激光器、绿光激光器、蓝光激光器以及ABP光束可调激光器;带光闸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等。

高端应用领域不断突破

2022年,锐科激光围绕“核心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战略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的目标,建立了以应用于传统通用制造行业,如钣金、五金等领域的核心业务、以应用于高端制造行业,如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的战略业务、以面向海外销售为主体的国际业务三大销售板块为核心的销售体系。

战略业务在新能源、激光清洗、汽车、船舶、光伏、脆性材料等高端应用领域不断突破,核心业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出货数量、市场占有率依然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国际业务搭建了13个海外服务点,初步形成全球服务网络。同时,公司依托线上推广平台、经销网络、专业展会、点对点营销等多种方式,结合公司成立十五周年,策划组织了旗帜系列、珠海航展等一系列高端新品推广活动,巩固了公司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定位。

产业布局进一步完善

通过推进产业空间布局实施,锐科激光已初步形成武汉、无锡、上海、黄石、嘉兴五地联动的产业发展格局。

锐科激光二期研发大楼顺利投入使用,改善了办公及研发试验条件;无锡锐科二期项目于2022年5月投入使用;在黄石开展的“中高功率半导体泵浦源开发及智能制造项目”的部分楼栋已投入使用,并结合建设进度完成了部分产能转移工作。

2022年7月,锐威公司正式成立,将以国家重大工程和市场需求为牵引,全速推进激光装备全国产化的速度,助力特种光源产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智慧光子公司设立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上海国神及其他股权投资专项工作取得阶段性重要突破。随着锐科多项能力建设项目的布局与落地,公司产业布局更加完善,研发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新能源行业

1.全球出货突破340GW,阳光电源2022年净利润大涨127%

4月24日晚间,阳光电源发布年度报告。2022年实现营收402.57亿元,同比增长66.79%;归母净利润35.93亿元,同比增长127.04%。

按照行业划分,2022年光伏行业实现营收272.46亿元,同比增长43.92%,毛利率为25.17%,同比增加1.77%;储能行业实现营收101.26亿元,同比增长222.74%,毛利率为23.24%,同比增加9.13%。

按照产品划分,光伏逆变器等电力转换设备实现营收157.17亿元,同比增长73.66%,毛利率为33.22%,同比减少0.58%;新能源投资开发实现营收116.04亿元,同比增长19.89%,毛利率为11.76%,同比减少0.15%;储能系统实现营收101.26亿元,同比增长222.74%,毛利率为23.24%,同比增加9.13%。

出货方面,2022年,阳光电源光伏逆变器全球出货量77GW,其中渠道发货90万台。截至2022年12月,逆变设备全球累计装机量突破340GW。风电变流器发货23GW,同比增长53%;储能系统全球发货量7.7GWh。

此外,阳光电源在氢能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2022年完成制氢电源CQC认证及TUV认证;优化1000m3/h ALK电解槽结构及关键部件材料,槽体能耗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在研4台1000m3/h ALK电解槽对应1台气液分离及纯化装置,以匹配更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研发100m3/h PEM电解槽,实现系统交付;升级智慧氢能管理系统,搭载适配氢能业务场景的软件平台及监控系统;建立完善EHS管理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年产能GW级制氢设备工厂投运,具备大功率ALK和PEM电解制氢系统规模化生产能力。

阳光电源绿电制氢系统适用于能源电力、石油化工、交通、冶金多种应用场景,已在吉林、宁夏、内蒙古、甘肃、湖北等多地风光水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

1.隆基森特联手BIPV隆顶3.0发布提升整体发电效率12%左右

4月25日,隆基携手森特在上海发布新一代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产品。

隆顶3.0是隆基和森特联手推出的一款更安全、更可靠的优质BIPV产品。隆基中国政企地区部总裁陈鹏飞介绍说:“人们对于BIPV产品的需求日益提高,我们要充分考量使用场景及客户痛点。作为一款优秀的BIPV产品,隆顶3.0具备安全可靠、高效领先、稳健收益、安心无忧的核心优势。”

解决痛点 引领行业发展

创新是隆基的灵魂,也是隆基的行业使命。23年来,隆基的每项重大技术创新都成为光伏产业的风向标,引领产业发展。

隆顶3.0以隆基牵头倡导建立的M10标准尺寸为基础,通过极致创新,设计出了一款尺寸最优的双玻无框组件,应用于工商业屋顶上。同时,凭借555W高功率、超21.7%的转换效率,隆顶3.0可以降低光伏发电度电成本,给客户提供最可靠、最领先的产品体验。

BIPV产品通常安装在建筑物的屋顶、立面或其它与人的活动空间非常接近的区域。因此,BIPV产品的安全可靠直接关系到人身安全,安全可靠性是BIPV产品最基础的要求,也是核心诉求。隆顶3.0可达A级不燃,在防水性能方面达到行业最高标准。除此之外,在抗风性能方面,隆顶3.0也有着优越的表现。隆基BIPV研发负责人张松表示:“隆顶产品组件和金属板采用结构胶粘结而形成一体化,其抗风能力相比同类产品提升4倍以上,抗风揭测试值远高于行业常见标准,可抗17级台风。”

光伏系统设计上,隆顶3.0采用无边框不积灰的一体化设计,有效减少积灰对发电模块造成的功率衰减和发电损失,为整体系统的稳定电力输出提供有效保障,整体发电效率提升12%左右。同时,因无运维通道设计,所以大大提升了装机量,真正地做到让建筑的每一寸都发电。

此外,隆顶3.0能够为客户提供25年安全、稳定、可靠的收益保障。这一方面得益于森特深耕建筑金属围护领域二十余年,积累了深厚的工程经验;另一方面,得益于隆基与森特携手开发的全球首家iroof?智能监测系统。该系统整合了智能屋面与光伏电站的实时监测,通过屋面数据监控与管理、智慧屋面状态评估、全系统健康预测、光伏电站实时监控分析,实现屋面与光伏电站的全天候监测与“数字化”管理,真正使隆顶3.0做到强抗风、高防漏、防火A级不燃、防腐蚀、抗衰减、高效稳定发电的屋面光伏一体化系统。

跨界融合 重新定义BIPV

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进一步提速,光伏产业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22年3月,住建部《“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5亿平方米以上,建筑能耗中电力消费比例超过55%。

在国家政策导向下,国内BIPV市场正在快速地发展,迎来了新机遇。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光电建筑专委会副秘书长黄祝连表示,随着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BIPV作为有效降低我国建筑能耗的方式,对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适用、经济、绿色、美观为建筑方针,高效、安全、可靠是光伏发电的基本要求。如何同时实现两者的属性要求,是建筑光伏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特别在标准和设计层面。

要实现建筑和光伏行业的深度融合,需要加强双方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动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光伏企业需要在研发BIPV产品时,充分考虑建筑的特殊性和要求,并根据建筑的设计和需求进行定制化设计。同时,建筑行业需要加强对光伏技术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光伏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水平,推动建筑行业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隆基在BIPV领域的创新之举。隆基携手专注于金属围护行业的领航者森特,共同开发建设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解决了光伏和建筑不同寿命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为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隆基和森特的联手,不仅能为市场带来更安全可靠的优质产品,也对光伏建筑的深度融合提供了试点价值。而隆顶3.0的发布就是其中的一个最好的例证之一。

目前,隆基森特的BIPV产品已经应用于博鳌等地标建筑中,为建筑减碳发挥着其应有的作用。

3.行业龙头亿纬锂能16亿增资亿纬亚洲布局印尼锂资源

4月25日晚,亿纬锂能发布一季报和增资公告。一季度增收又增利

报告显示,2023年一季度亿纬锂能实现营业收入111.86亿元,同比增长66.11%,环比降低6.95%;实现归母净利润11.4亿元,同比增长118.68%,环比增长35.13%,其中本部业务的归母净利润增长达到10.5亿元,同比增速更高,达到194.64%。

虽然营业收入环比有小幅下降,但整体而言,可以说一季度的成绩非常漂亮,实现增收又增利,而且净利润的增速不仅赶上了营业收入的增速,还达成反超。

图片.png

图片.png

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16.83%和11.62%,同比分别增长3.08%和4.52%。

对于业绩增长原因,亿纬锂能称,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坚持平衡发展战略,保持消费、动力、储能电池三足鼎立的业务结构。虽然一季度市场有一些波动及局部变化,但得益于行业地位及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公司整体业绩仍然保持了快速增长。

今年一季度,亿纬锂能的合同负债达到9.11亿元,同比增加58%;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由负转正,从2022年四季度的-2132.17万元提升到今年一季度的9.8亿元。这说明亿纬锂能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公司下游客户需求旺盛,在手订单充足。

除了订单需求强劲之外,亿纬锂能自身造血能力也足够强大。今年一季度,亿纬锂能应付账款由年初的145.41亿元提升至168.81亿元,意味着亿纬锂能正加快产能扩张速度。

截至目前,亿纬锂能今年已抛出超百亿扩产计划,先后在曲靖、荆门、简阳等地落地动力及储能电池项目,合计产能达103GWh,总投资达263亿元。

此外,持续性的加大研发力度也是亿纬锂能实现增长的重要支撑。今年一季度研发费用为7.28亿元,同比增长79.27%。目前亿纬锂能拥有超过四千人的研发团队,并建设高水平研究院,建成多个实验室和中试线。

16亿增资亿纬亚洲

亿纬锂能同日公告,拟使用自有资金不超过2.2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78亿元)向子公司亿纬亚洲增资,用于亿纬亚洲按照《印尼华宇镍钴红土镍矿湿法冶炼项目合资协议》向其合资公司华飞镍钴(印尼)有限公司以资本金出资。

本次增资完成后,亿纬亚洲注册资本将由50万美元变更为22830万美元,公司仍持有其100%的股权。

此前3月14日,亿纬锂能公告,亿纬亚洲拟向澳门国际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不超过43,000万港币(约合人民币3.77亿元)或等值外币贷款,贷款期限不超过三年。

截至2022年末,亿纬亚洲资产总额为129.37亿元,负债总额为48.17亿元,净资产为81.2亿元。

业绩方面,2022年亿纬亚洲实现营业收入25.61亿元,净利润9.6亿元。

产业布局方面,亿纬亚洲于2021年5月与华友国际钴业等多家企业一起,在印尼设合资公司,建设年产约12万吨镍金属量和约1.5万吨钴金属量的材料项目。合资公司的项目总投资约20.8亿美元,亿纬亚洲对合资公司的持股比例为17%。

同月,亿纬亚洲与贝特瑞、SKI共同对合资公司常州贝特瑞(贝特瑞持股51%;SKI持股25%;亿纬亚洲持股24%)进行增资,投建“年产5万吨锂电池高镍三元正极材料项目”。

冲击2023年营收目标

亿纬锂能此前已经明确表示,其2023年的营业收入目标,是较2022年(363.05亿元)翻一番。从今年迄今的各个布局落点来看,亿纬锂能很有可能凭借大规模产能效益和优质产品力冲击该目标。

除继续扩大产能规模外,亿纬锂能今年已经进入产能释放期,同时积极打造多元化产品矩阵。

一方面,王牌新品将于今明两年陆续开始交付。其中4695大圆柱电池将于今年量产交付,并将带动电池本身成本下降,而且系统的成本也会大幅下降。

新一代方形磷酸铁锂储能电池LF560K项目预计明年二季度一期建成,年底前全部投产。该款电池具备560Ah超大容量、1.792kWh能量、12000+循环寿命等优秀性能,且配套的储能电站运营成本可低于抽水蓄能电站,满足储能市场大规模、高经济性需求。

在储能方形电芯从50/100Ah向280Ah/300Ah方向升级的情况下,亿纬锂能LF560K的布局就是其形成先发差异化竞争有是的重要武器。

另一方面,亿纬锂能通过参股、控股和合作等多种方式布局的锂资源今年将开始提高产量,有望进一步降低成本,同步提高自供率。在今年一季度气温回升后,亿纬锂能预计公司在青海大柴旦盐湖的碳酸锂产能会陆续提高,初步测算今年会有1万多吨左右的产出。

其中,兴华锂业(持股35.2857%)的0.5万吨碳酸锂产能,和金海锂业(持股80%)1万吨碳酸锂和氢氧化锂一期项目已经均去于年四季度开始逐步投产,预计今年将会为亿纬锂能提供碳酸锂供应。

远期来看,金海锂业的二期项目2万吨碳酸锂产能,以及瑞福锂业(持股20%)的3万吨碳酸锂项目也将在今年逐步建成投产。叠加与蓝晓科技、川能动力、蜂巢能源等的合作项目,亿纬锂能的原材料自主供应保障能力将大幅提升。

关于锂资源自供率目标,如果大体上按照100GWh的电池销量,亿纬锂能预计未来可以控制的锂资源供应量应该可以达到40%-50%。

四、复合材料行业

1.中国巨石业绩连续三季营收利润双降,同业竞争承诺期限再度延期

4月20日晚间,中国巨石披露的一季报显示,今年前三个月,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双降,而单季净利润腰斩,是2010年以来的首次。

1)营收净利连续三季双降

历经连续2年快速增长后,中国巨石的业绩增速从大幅放缓变为大幅下降。年报显示,2022年,中国巨石实现营业收入201.92亿元,较上年增长2.46%。净利润为66.10亿元,同比增长9.65%,扣非净利润43.77亿元,同比下降15.01%。营收净利同比增速均低于10%,扣非净利润转为负增长。

2021年,中国巨石实现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197.07亿元、60.28亿元,同比增长68.92%、149.51%,扣非净利润为51.50亿元,同比增长165.22%。

对比发现,2022年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增速均较2021年大幅放缓,扣非净利润由大幅倍增转为负增长。

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36.71亿元、9.21亿元,同比下降28.48%、49.84%,净利润基本上以腰斩的幅度下滑。与净利润相比,扣非净利润更为糟糕,其为4.94亿元,同比下降65.74%。单季度净利润降幅腰斩,是2010年以来的首次。其实,单季度业绩下滑,从2022年三季度就已经开始了。当年三、四季度,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1.93亿元、40.90亿元,同比下降20.53%、30.33%。对应的净利润为13.11亿元、10.93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3.21%、36.61%,扣非净利润分别为7.67亿元、7.80亿元,同比下降46.53%、35.18%。

上述数据显示,去年三季度以来,单季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呈现加速下降趋势。在2022年年度报告中,中国巨石称,宏观经济增长趋势放缓,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世界局势动荡,玻纤行业整体需求增速有所放缓,行业发展面临挑战。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公司上下统筹推进生产经营、降本增效、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市场开拓,全年经营业绩实现稳中有进。不过,2022年,公司玻纤纱及制品毛利率下降8.34个百分点。

去年三季度以来,营收净利双降,中国巨石解释称,玻纤下游市场需求降低,玻纤粗纱销量下降,公司抓住细纱市场需求增长的机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电子布销量同比增长。但是,公司并未具体介绍产品是否降价等情况。

事实上,去年下半年起,由于行业景气度下降,玻纤价格经历了大幅下跌,目前价格处于历史低位。根据百川数据,今年3月下旬,巨石成都缠绕直接纱2400tex出厂价为3900元/吨,同比下降37%。

2)产能规模全球第一中国巨石持续推进产能建设

2017年,中国巨石投资超140亿元启动桐乡总部智能制造基地建设,2022年11月,中国巨石智能制造基地落成,形成了年产60万吨增强纱和8亿米电子布的产能规模,实现“再造一个巨石”目标。

对于这一投建项目,中国巨石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其称,2022年,智能制造基地第三条电子布生产线顺利点火投产,创造了细纱生产领域达标达产最快最好的历史纪录,继“热固粗纱全球第一、热塑增强全球第一”之后,“电子基布全球第一”目标实现。也就是说,这一项目创造了三个“全球第一”。

中国巨石的产能建设不止如此。在2022年年报中,公司称,成都年产15万吨短切原丝生产线为公司第二条短切原丝专线,其顺利点火标志着成都智能制造基地全面建成。

九江新基地一期工程进入全面安装调试阶段,中部地区智能制造建设取得新进展。埃及第四条粗纱生产线克服重重困难顺利点火。公司国内新项目选址取得实质性推进,新成立巨石集团准安有限公司,启动全球首个玻纤零碳智能制造基地建设。其他境内外选址考察工作同步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进一步深化落实,助力公司“三高”发展再添新动力。

上述三个项目,设计总产能达百万吨。其中,淮安智能制造基地配套了风电项目以实现侧脱碳,再次引领行业。原本产能规模全球第一,持续扩产,中国巨石的行业地位更加稳固。公司称,规模领先所奠定的行业地位,有利于提升客户粘性,使公司在产品供应能力及定价权方面占据更加有利的主导地位。规模领先有时也有劣势。在行业低景气之时,市场需求不足,可能出现产能过剩,进而导致产品积压、存货攀升,影响经营业绩。

3)备受市场诟病,中国巨石的同业竞争问题迟迟未能有效解决。

2015年8月,中材科技发布重大资产重组方案,作价38.5亿元收购大股东中材股份持有的泰山玻纤100%股权,泰山玻纤成为中材科技全资子公司。2016年8月,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宣布合并重组。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重组后的母公司;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无偿划转进入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当年9月,中国巨石发布公告,作价7.61亿元收购中复连众26.52%股权。2017年9月8日,中国建材和中材股份联合发布公告,双方签订合并协议,中国建材通过换股吸收合并方式吸并中材股份。系列动作之后,中国巨石的玻纤业务与泰山玻纤构成同业竞争关系,中材科技的叶片业务与中复连众构成同业竞争关系。2017年12月18日,中国巨石和中材科技联合发布公告,中国建材承诺,3年内甚至更短时间内,综合运用委托管理、资产重组、股权置换、业务调整等多种方式,稳妥推进相关业务整合以解决同业竞争问题。

然而,时至今日,五年过去了,同业竞争问题依然存在。2020年,承诺期限即将结束,中国巨石等筹划重组,但交易各方未能就交易方案核心条款达成一致意见而终止。于是,承诺延期2年。2022年12月,承诺期届满,仍然没有动静。市场等来的结果是,再度延期2年。

2.2022年度净利5.36亿元,山东玻纤勤修“内功”应对挑战

4月17日,山东玻纤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根据公告显示,公司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27.81亿元,净利润5.36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公司整体财务状况良好,截至2022年末资产负债率降至43.74%。

在经历了2020~2021年的高景气阶段后,2022年国内玻璃纤维及制品工业遭受需求萎缩、供需失衡及能源成本上升等诸多难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重重挑战,规模以上玻璃纤维及制品制造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1%,利润总额同比下降8.8%,行业发展迎来阵痛期。

年报显示,2022年山东玻纤营收、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分别为27.81亿元、5.36亿元、3.76亿元,同比分别变动1.19%、-1.88%、-28.70%。

在行业寒冬之际,公司通过坚持市场导向、产品差异化、灵活应对的销售策略,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持续巩固优质市场,积极开发新领域、新客户,不断提升新市场增量,稳住了基本盘,玻纤产品销量实现持续增长,营收指标创新高。

截至2022年末,山东玻纤资产总计为50.46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3.74%,实现四连降,较2018年底的67.93%下降了24.19个百分点,创下历年来最低值;与资产负债率相关的当期财务费用为7027.99万元,较上年减少35.59%。

报告期内,山东玻纤积极提升主力产品玻璃纤维的新产能。2022年中公司发布战略规划称,将在十四五末将产能扩至百万吨,截至2022年底已拥有6条玻纤生产线,合计设计产能除了持续布局产能外,山东玻纤在技术方面也不断迭代更新。表现在研发投入方面,达到41万吨。2023年2月1日晚,公司公告拟建设三条合计30万吨高性能(超高模)玻纤纱产线,项目概算总投资37亿元。

公司持续增加。2018年至2022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5658.02万元、6435.66万元、7602.20万元、9735.42万元、10193.69万元,近三年的研发投入合计约为2.75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称,在“双碳”目标推动下,风电、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器、新型建材等领域需求长期向好,国内玻纤市场行情有望在2023年迎来缓慢修复期。

山东玻纤表示,将以打造“全球领先创新型高性能纤维材料提供商”为企业愿景,明确“产能规模超百万吨,公司市值超百亿元,争做行业‘链主’企业”为战略目标,构建“一个核心+两个增长点+三个种子业务”产业格局,为山东能源集团新材料产业蓄势突破贡献“玻纤力量”。

3.吉林碳谷22年及23年一季报正式发布,营收净利润双增

1)吉林碳谷2022年度营收情况

4月25日,吉林碳谷公司2022年度报告、2023年第一季度报告正式发布,根据公布的2022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84亿元,较去年同期12.09亿元,增长8.74亿元,增长72.28%,增长主要原因为:首先,公司通过各种创新和攻关手段,提高了产品的良品率和均一稳定性;其次,随着大丝束民用、工业用产品市场迅速开拓,应用领域横向和纵向都得到拓宽,公司产能有序释放,主要产品碳纤维原丝销售快速放大。

2022年公司实现净利润6.2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15亿元,增长比例为99.99%,盈利的主要原因为:公司产品碳纤维原丝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提高,市场需求持续放大,产能有序释放,营业收入呈现持续增长势头。

图片.png

2)吉林碳谷2023年度第一季度营收情况

根据2023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06亿元,增加了1.26亿元,上升21.69%;公司实现净利润1.73亿元,比上年同期1.66亿元相比增长了4.12%;报告期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7,218万元,减少8,843万元,下降544.36%,主要原因是由于公司加强了资金管理力度,降低了对收到的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金额所致。

图片.png

吉林碳谷于2021年上市,统计的近三年公司销售业绩如下表所示,从中可以看出2022年无论是在营业收入上,亦或是净利润上公司均出现了质的飞跃。作为一家仅仅生产碳纤维用原丝的企业而言,2022年营业收入20.84亿元,

图片.png

吉林碳谷出色的销售和盈利主要得益于近两年国内工业与民用领域(如风电叶片等)对碳纤维需求的高速增长,而根据公司介绍“公司秉承着大、小丝束齐发展,在碳纤维原丝领域实现全牌号及全规格的发展方向,在保证军工领域需求的前提下,主要目标放在了工业用和民用方面,市场开拓成效明显”。

工业和民用市场是碳纤维竞争最激烈的市场领域,因为该领域对纤维的价格最为敏感,而原丝又是碳纤维成本组成占比最高的一环(近50%),从技术角度而言,吉林碳谷在国内首家采用两步法生产碳纤维聚合物、DMAC为溶剂生产碳纤维原丝的企业(小编曰:企业有绝活、其他国内企业难复制),单从技术路线来看,公司与全球排名第二的大丝束碳纤维制造商——德国西格里碳素SGL Carbon相近,价格成本优势明显。

近两年公司在大丝束碳纤维原丝开发不断发力,先后实现了24K、25K、35K、48K和50K的稳定大规模生产,并且正在规划朝着75K、100K、480K等更高丝束产品的生产而努力,根据前期公司公布的数据,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在大丝束原丝销售上已经突破3.2万吨(如下表所示)。

图片.png

最后要说的是:企业定位也很重要!前期吉林碳谷也是瞄向了高端小丝束原丝,后来结合自己技术特点(成本优势),因此依托工业和民用市场爆发迎来了高速的增长,根据小编的预测,未来三两年内国内工业和民用市场对碳纤维需求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因此可以预料吉林碳谷业绩仍会稳步增长。

4.英国国家复合材料中心成功开发出V型无里衬碳纤维低温储氢罐

近日,英国国家复合材料中心(National Composites Centre,NCC)宣布了一项基于英国的复合材料低温储罐测试计划,该计划将验证并加速设计、制造和测试能力,并首先从用于储存液氢(liquid hydrogen,LH2)的无里衬碳纤维储氢罐开始。

图片.png

低温储罐将成为氢动力飞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储存LH2的设计都以金属罐为中心,但是金属罐相对较重。航天工业中开发的复合材料储罐往往只适用于一次性(低循环)应用。然而,商用氢燃料飞机需要储罐尽可能轻,并可以进行多次加注和排空(高循环),且持续几十年。

为了支持英国向低碳经济转型,NCC正在开发复合材料低温储罐的基础知识,并通过开发越来越复杂的产品演示器进行测试。其专业工程师团队还创建并构建了一系列全面的低温概念和设计工具,以帮助英国组织克服对加速氢气开发至关重要的已知工程挑战。

由于航空航天低温储罐没有明确的现有行业标准,因此,分析一系列设计的能力至关重要。这导致了一系列概念工具的开发,包括储罐设计空间探索、渗透性、微裂纹、热应力和机械应力。这些工具形成了一个基准工具集,可供工业界用于低温储罐项目,从而能够进行详细的设计和制造风险识别和分析。在这一基本层面上理解低温将使NCC能够支持广泛的行业和应用,每个行业和应用都面临着单独但重叠的挑战。

测试是低温储罐开发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需要使用专业的测试设施。例如,LH2需要隔热良好的低温储存容器,以将其保持在-253°C的温度,并且处理需要专业知识和设备。

为了为其客户开发基于英国的测试能力,NCC与Filton Systems Engineering(FSE)合作,后者是一家总部位于英国布里斯托尔的专门从事流体系统工程的中小企业,拥有并运营一个能够进行气态和液态氢测试的氢测试设施。NCC与FSE合作开发了一个储罐测试程序,该程序使用LH2真空测试室和低温测试仪器。

作为全球领先的复合材料研发中心,NCC采用了自动纤维铺放(AFP)、胶带缠绕和手工铺设复合材料工艺,设计并制造了五个无里衬碳纤维示范储氢罐。这些储罐将用于2023年4月底开始的液氢测试计划,预计结果将于2023年夏季公布。

五、卫星通信行业

1.价值200亿“星舰”爆炸,马斯克在用IT创投手法做航天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星舰”重型运载火箭于北京时间20日晚21时33分许发射,升空3分钟后发生爆炸,航天器未能成功进入预定轨道。马斯克曾宣称,首次发射成本约3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06亿。

1)人类历史上最大火箭发射失败,但没有完全失败

“星舰"首发无疑是举世瞩目的大事,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体积最大的运载火箭。它全长120米,由底部70米高、配备了33台“猛禽”发动机的“超重型推进器”和顶部50米高、可重复利用的飞船船舱“星舰”组成——从高度上与我国第一座摩天大楼“广州白云酒店”相当。

美国“太空”网站称,此前保持“人类最大运载火箭”称号的是冷战期间用于“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美国“土星五号”火箭,它高约111米,可发射约130吨有效载荷进入地球轨道,并将约50吨有效载荷送往月球。而据SpaceX表示,星舰能够将多达150吨的有效载荷运送到近地轨道。

据美国《今日物理学》月刊上的一篇文章预测:“假设发射成功,那么星舰将大幅提升我们的太空能力,天体物理学任务的制定过程将发生质的改变……天体物理学领域的太空任务一直受到发射工具性能的严格限制,而20年来发射工具变化不大。”

此外马斯克还宣称,“星舰”的发射成本相当低,一旦相关试验取得成功,将启动规模化生产,以每年建造100艘的速度,打造1000艘“星舰”组成的太空舰队,将10万人和相关物资运送到火星,实现从21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在火星殖民的梦想。

图片.png


不过一向高调的马斯克也说过,其发射成功率就像抛硬币一样,只有50%。就在几天前,“星舰”首次试飞发射前约40秒,因为助推器加压系统出现问题因而延期发射。因此马斯克把期望值定得较低,“只要不炸毁发射台,那么我想我会认为这是成功的。”

“星舰”升空后不久发生了非计划性解体,但如果从上述定义看,本次首发好像也不能完全算失败。发射结束后,团队表示将继续审查数据并努力进行下一次飞行测试。同时,马斯克发推向团队表示了祝贺,直言此次任务为几个月后的下一次测试发射吸取了教训。

航天是一门风投,马斯克深谙其道爆炸真的不算什么,因为对于SpaceX来说,它几乎是从接连试错中成长的。“星舰”的升级迭代史就是一部“连环爆炸史”。火箭的上半部分拥有数代原型机,其中不少在测试中直接炸毁。据都市快报梳理统计,如果算上更换材料做极限测试过程中爆炸的SN7与SN7.1,从最早的MK1开始到SN11,星舰原型机已经炸了10次。

图片.png

风云学会副会长陈经在文章中指出,马斯克是在用IT创投手法操作航天。因为IT创投圈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厚脸皮的猛吹和冒险思维主导——风投成功率如果有5%都算是不错的了,所以业界对项目失败习以为常。

“而SpaceX正是如此,在前期多次发射失败。如果按各国航天业的传统做法,SpaceX早就被断了经费整顿队伍了。但是按IT项目来评估,SpaceX不断尝试失败是司空见惯的正常节奏,成功了就是里程碑,估值提升,更多投资进来试更大的事。”

2)星舰将参与登月任务,SpaceX估值近1400亿美元

据科技日报报道,2021年4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SpaceX战胜蓝色起源、动力系统等公司,成为“阿尔忒弥斯”登月计划“载人着陆器”项目的唯一中标者。这为它获得了29.8亿美元的资助,并被要求在“星舰”基础上研制一种将宇航员从环月轨道送上月球的着陆器,美国将在时隔半个世纪之后重返月球。

SpaceX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运输量大和成本较低。星舰采用了争议较大的全箭不锈钢结构设计:相比更贵的碳纤维,不锈钢是重了点,所以会安33个“猛禽”发动机。

“星舰”的发射成本也相当低。去年2月,在得克萨斯州博卡奇卡召开的“星舰”发布会上,马斯克说:“星舰”飞船6-8小时就可以重复使用,这样一天就可以发射3次,“超重”助推器大约每小时就能发射一次。“每次飞行可能只需几百万美元,甚至最少可能只要100万美元。”有一组可供参考的数据是,美国德尔塔IV型中型火箭平均每次发射费用为1.64亿美元,俄罗斯主力运载火箭联盟-FG运载火箭每次发射费用约为5000万美元。

3)航天是一项烧钱的事业,支撑SpaceX冒险的,还有其背后数轮融资

据美国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3月报道,SpaceX迎来最新一轮注资,投资者是沙特投资基金的一家子公司和阿布扎比的一家投资公司,此轮融资数额达数十亿美元。据美国投资数据公司Crunchbase统计,SpaceX自成立以来已经累计融资29轮,融资总额高达98亿美元。在本轮投资过后,Spacex的估值预计接近1400亿美元,其将成为世界上估值最高的私人企业之一。

图片.png


2.我国将构建环月球通信导航卫星星座

4月24日是第八个中国航天日,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日前接受了央视记者的独家专访。在采访的过程当中,吴伟仁院士介绍,我国正在构建一个环月球的通信导航卫星星座,简单来说就是月球版的“北斗导航”系统。

据报道,吴伟仁院士表示,我国正在进行月球探测的四期工程,其中,嫦娥六号任务计划于2024年前后实施,它的主要任务是到月球背面采样,并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地球,这也是人类第一次从月球背面采集月壤。嫦娥七号将去月球南极寻找月球存在水的证据,嫦娥八号将配合嫦娥七号在月球南极建立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对月球资源勘探和利用等进行一系列试验。

图片.png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以月球为中心的星座,这么一个集通信、导航、遥感以及其他一些功能的系统,构成一个星座,这个系统构成过后,我们还可以扩展到更远的深空”。

吴伟仁告诉我们,人类正在迈入月球探索与开发的新时代,未来诸多无人探测器和载人航天器会成功登月,在复杂的月球表面上行动,都需要更加精准的导航信息、更加流畅的大容量通信保障,所以建设完善的月球通信导航星座是必不可少的。而在未来要探索更远的深空,除了月球“通、导、遥”一体的星座外,他们还计划把星座延伸到其他星球。

图片.png


“后续还要建设我们以月球为中心的深空互联网,负责通信、导航、遥感等多种功能,把我们在地区为中心的这么一个空间基础设施,变成了以月球为中心的、可以向太阳系延伸、更广阔更大范围这么一个大的系统。在互联网构成的情况下,以后在月球上也可以看电视,也可以看比赛,也可以使用Wi-Fi,航天员上个月球都不寂寞了”。

六、金融资本市场

1.资本助推能源城市转型升级代表榆煤基金,LP扩容破60亿

1)成效显著:“Pre-招商”已获印证

在榆煤基金最新宣传册当中,“Pre-招商”章节是榆煤基金结合榆林产业优势,经过5年时间摸索出来适合自己的独特打法。榆煤基金长期以来追求投资与招商的平衡,但是投资时点与招商时点的矛盾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榆煤基金多数项目在“Pre-招商”阶段进行投资,将投资时点“前置化”,并且创造性提出“五强标准”进行项目筛选,即产业强相关、能源强需求、生产强负荷、扩产强意愿和资金强支撑,以此保障已投项目的落地预期。

这一过程中,相较于传统招商模式显现出两大优势:一是利用基金手法招引成本较低,二是招引项目在产业端匹配更为精准。按照这个标准进行资本招商,不仅能够在适合的投资时点完成投资并且创造收益,招商落地的确定性也很高。同时,因为获得榆煤基金的资金加持,落地之后很快就能释放产能,带动当地税收和就业

在榆煤基金已投案例当中,“Pre-招商”成效已获印证风光新材,2020年5月榆煤基金增资5000万元,该公司2018年在榆林设立控股子公司艾科莱特,深入发展聚烯烃助剂相关产业,但自成立以来尚未正式开展实际经营活动,直到榆林基金“进场”,项目于2023年1月竣工。目前艾科莱特已获榆林市政府试生产批复,烷基酚装置、三乙基铝装置烯烃催化剂装置已正常生产,就在这个月公司新产品三乙基铝以1473万元中标宁夏煤业烯烃一、二分公司三乙基铝框架协议采购。显然,榆煤基金“Pre-招商”的“五强标准”在艾科莱特快速投产建设和释放产能中标表现中得以印证。

图片.png

比如2020年战投的三精科技,于2020年底在榆林设立全资子公司北宸神塬新材料,并计划投资3.6亿元建设年产1万吨聚酰亚胺单体及聚合物及中间体。后者预计年上缴税额4000万元,增加就业约80人。省发改委官网显示,目前已原则同意该项目节能报告。除此之外,还有乌江化工、中德输送等项目先后完成了“Pre-招商”的闭环操作,在榆煤基金“牵引”下将项目落子榆林。

2)LP扩容:在管规模升至64亿元

同日即陕西交通赋能基金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实际上榆煤基金在2022年接连担纲两支新基金GP,加之此次签约,推动在管基金从2支增加至5支,规模提升至64亿元。

其一是延长煤炭基金:2022年5月,榆煤携手延长石油设立3亿元的延长煤炭基金,重点投向新能源、新材料和其他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具有科技创新属性的相关项目。榆煤总经理秦笙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是双方首次合作,也是榆煤在细分产业深度服务单一LP的首次尝试。

其二是陕西上市后备基金:8月陕西首支上市后备基金在榆林亮相发布,主要投向陕西上市后备企业,这支基金采用“双GP”模式,榆煤基金即其中之一。

其三即这次亮相的陕西交通赋能基金,规模10亿元,亦是“双GP”模式,由陕交控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和榆煤基金共同担任。

显见的是,榆煤基金已深化了LP的认同感。在延长煤炭基金中,“一号国企”延长石油是单一LP,作为对全国经济起到关键作用的大型企业,选择榆煤基金进入细分产业领域,虽然有地理上的接近性,但也证明榆煤基金一直“深耕精细化工”的打法,从实体经济角度达成了共识。

陕西上市后备基金则是榆煤基金首次参与“双GP”模式,能够携手长安汇通不但意味着首次参与管理“省级”基金,更一举将投资范围扩大到了360家省级后备企业。若再考虑到长安汇通基金板块的迅速成长,与头部联手的迹象已经非常鲜明。

图片.png


业内普遍预期,在全国募资难的背景下,榆煤基金的“LP扩容”具备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将“招商引资”与“延链补链”深度勾联,前者以科创新城为代表,即吸引创新型企业布局榆林,后者则是榆林能源工业本身产生的延伸需求,整体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中实现了精准定位。

而正是这样的差异化,才是吸引延长石油及长安汇通的要因。当然,投资界的声誉也是因素之一,例如榆煤基金已经斩获“2022年度中国国资影响力投资机构TOP50”、“2022年度中国成长型PE投资机构TOP30”、“2022年度陕西省优秀创投风投机构TOP20”等行业荣誉。

再补充一点,榆煤基金团队现由24人组成,其中30-40岁占比67%,“年轻化”是一大亮点,用秦笙的话来说正值当打之年。成立这5年来,榆煤基金仅现场走访企业累计达556家,平均超110家/年,还不算线上沟通的数量。

2.2023年一季度VC/PE机构IPO成绩单

2023年第一季度,中企上市市场平稳开局,其中A股发行节奏放缓,境外上市活动则逐步修复,此背景下,VC/PE支持的中企IPO总量随境内市场节奏调整而回落,VC/PE渗透率同步下调。回报方面,A股市场按发行价计算的平均账面回报倍数保持稳步上行趋势;境外市场的发行回报倍数止跌回升,主要得益于量子之歌、禾赛两家美股上市企业贡献了相对良好的账面回报个案,带动境外市场整体水平提升。

1)VC/PE机构IPO成绩单

2023年第一季度,共有16家机构收获IPO数量不低于2家,上榜机构IPO项目按发行价和3月31日收盘价计算的总账面金额基本不超过10亿人民币。反观2022年第一季度,有20家机构收获超3家IPO,总账面金额大多集中在10亿至30亿的区间,相比之下,2023年开年VC/PE机构的IPO项目数量及账面金额均有所收缩。

图片.png


2)VC/PE支持的IPO总量

A股VC/PE支持的中企IPO总量下降境外市场上市数量有所提升根据清科创业(01945.HK)旗下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23年第一季度,共55家上市中企获得VC/PE支持,同比下降20.3%;融资额方面,VC/PE支持的IPO总融资规模约为人民币478.48亿元,同比下降53.1%;其中科创板和创业板融资规模分别为116.94亿元、186.65亿元,同比分别下降77.5%、47.6%。此外,第一季度融资规模最高的案例是科创板企业湖南裕能(45.00亿元),全市场未发生超50亿的VC/PE支持中企融资案例。

分市场来看,55家VC/PE支持中企有44家分布在A股,数量同比下降31.3%。境外市场有11家VC/PE中企上市,比2022年第一季度多6家,同比增长120.0%,主要得益于VC/PE支持的中概股赴美上市活动逐步恢复,同时港股市场氛围也有所改善。

图片.png

3)IPO渗透率

A股“双创”板块VC/PE渗透率维持高位境外市场VC/PE渗透率未见明显起色2023年第一季度,中企上市市场VC/PE渗透率为56.7%,降至近年低位。境内方面,A股整体VC/PE渗透率为64.7%,其中科创板和创业板VC/PE渗透率维持高位,分别达到100%和73.3%,其余板块均未超过60%。境外方面,第一季度整体VC/PE渗透率为37.9%,其中港交所为47.1%,比2022年全年降低7个百分点;美股市场中概股IPO环境虽有改善,有3家VC/PE支持中企上市,但渗透率仍然较低,仅为25.0%。

图片.png

4)IPO账面回报

境内外市场发行回报水平同步上行但超百倍回报案例缺席第一季度2023年第一季度,境内外市场的发行账面回报倍数同步上升。A股平均账面回报水平为5.35倍,其中贡献最高回报个案的是科创板上市企业裕太微,也推高板块整体回报水平。境外市场平均账面回报水平为4.46倍,其中美股市场按发行日、首日和20日价计算的账面回报均超14倍,主要由美股量子之歌个案拉动,而港股按各口径计算的回报水平均未超过2倍。需要关注的是,第一季度全市场均未发生发行时账面回报超百倍的案例,可见VC/PE机构通过项目IPO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明显提升。

图片.png

机械制造及半导体领域整体回报表现良好互联网行业受个案拉动从行业来看,2023年第一季度,互联网平均账面回报水平达到16倍左右,与其他领域拉开较大差距,主要受量子之歌在纳斯达克上市的高回报个案拉动。另外,机械制造和半导体及电子设备两大行业整体回报水平表现良好,按发行价、首日、20日以及3月31日价格计算的平均回报倍数均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图片.png

整体而言,2023年第一季度中企境内外上市发行节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其中境外市场经历长达一年多的低位运行后环境氛围已有改善并进入修复周期,而A股市场则由此前的IPO常态化、高速扩容逐步向高质量、严把关演进。实际上,2022年以来随着A股注册制改革深化,一方面发行上市制度优化、审核效率提升,另一方面各板块不断强化定位,对申请企业的行业要求、上市条件都作出更明确细致的规定,监管机构的审查力度也在同步加强。在此期间,拟IPO企业因申请材料或条件不达标而终止审查或主动撤回的情况明显增加,审查被否的比例也不断提升,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22年A股的真实过会率仅6成左右,而2023年第一季度该比例下降为49.7%,其中科创板不足40.0%、创业板仅为43.8%。A股已经对IPO企业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叠加全市场回报水平扁平化、超额收益项目日益稀缺,种种变化都倒逼VC/PE机构为投后赋能和退出路径设计投入更多的精力。


编辑:冯征昊(半导体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闫晨曦(复合材料、卫星通信、金融资本) 校对:王延韬  审核:侯晓鹏    


(以上资讯主要来源于:OFweek、 OFweek激光、 OFweek太阳能光伏、 今日半导体、半导体行业观察、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人、乐晴智库、未来智库、索比光伏网、集邦新能源网、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高工锂电、西安金融棒棒糖、复材网 、大国之材、新材料在线、卫星界、国际电子商情、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展览会、玻纤复材、卫星与网络、全球一点通、硅谷网、清科研究、中国卫通、卫星与应用、中科创星、碳纤维生产技术、中国卫通、碳纤维研习社、实战财经 、金融深度、华商韬略、战略前沿技术、 投融界、 投资界、 中国汽车报、证券时报网、36氪、东方财富、中国证券报、新经济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兴产业投资联盟、股权投资论坛、Wind资讯、搏实资本、中欧资本、国企混改研究院、机遇西安、米度资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