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行业报告
陕投新兴行业动态信息报告 2023年第6期(总第68期)

行业报告 2023-12-25 10:28:11 92

一、半导体芯片行业

1.三安光电与意法半导体合资建厂,拟投资32亿美元建设碳化硅芯片8英寸产线

6月7日,国产半导体龙头公司三安光电与国际半导体巨头意法半导体共同签署合资协议,成立合资公司,该公司将由中方控股,双方预计共投资32亿美元建设碳化硅芯片工厂。

三安光电主要从事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意法半导体是全球工业半导体巨头,总部位于瑞士。根据三安光电公告,双方拟在中国重庆共同建立一个新的8英寸碳化硅器件合资制造工厂。同时,三安光电将在当地独资建立一个8英寸碳化硅衬底工厂作为配套。

三安光电表示,具体的合资双方是三安光电的全资子公司湖南三安与意法半导体(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新公司暂定名为“三安意法半导体(重庆)有限公司”,是专门从事碳化硅外延、芯片生产的合资代工公司。

新公司由三安光电全资子公司湖南三安持股51%,意法半导体(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持股49%。项目预计投资总额达32亿美元,正待监管部门批准后即开工建设。三安光电也在公告中提示,项目投资金额较大,资金来源主要自筹;投资周期较长;涉及与境外企业合作,项目尚需获得境外主管部门和国家相关部委的审批通过等。

当前,三安光电目标之一是做成国际碳化硅专业晶圆代工厂。碳化硅功率器件应用领域广泛,能提升新能源汽车充电效率,解决“充电慢”和“里程短”的问题,目前新能源汽车是其主要应用市场之一。Yole数据显示,全球碳化硅功率器件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1年10.9亿美元增长至2027年62.97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4%。

三安光电表示,本次合资项目将采用意法半导体的碳化硅专利制造工艺技术,达产后可生产8寸碳化硅晶圆10000片/周。该项目计划于2025年第四季度开始生产,预计将于2028年全面落成。

根据三安光电提供信息,意法半导体总裁兼首席执行官Jean-Marc Chery对合资事件表示,与中国本土的重要合作伙伴一起建立一个专门的晶圆厂,将帮助公司以最高效的方式满足中国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此举也是公司继意大利和新加坡的持续重大投资外,进一步扩大全球碳化硅制造业务的重要一步。

三安光电总经理林科闯对此表示,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扩大产能供给,有力推动碳化硅器件在市场上的广泛应用,助推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

2.证监会同意华虹半导体科创板IPO注册,180亿首发募资规模有望成为年内最大

证监会同意芯片代工厂商华虹半导体有限公司(下称“华虹半导体”,01347.HK)的科创板IPO注册。

6月6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同意华虹半导体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的批复》称,同意华虹半导体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注册申请,你公司本次发行股票应严格按照报送上海证券交易所(下称“上交所”)的招股说明书和发行承销方案实施。

“本批复自同意注册之日起12个月内有效。自同意注册之日起至本次股票发行结束前,华虹半导体如发生重大事项,应及时报告上交所并按有关规定处理。”证监会进一步指出。

图片.png


值得关注的是,若华虹半导体成功上市,将成为继晶合集成(688249.SH)、中芯集成(688469.SH)之后,科创板年内第三家上市的晶圆代工厂。

公开资料显示,此次IPO华虹半导体拟募集资金180亿元,不仅有望成为年内募资规模最大的IPO,也将在科创板开板以来的已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三,仅次于中芯国际(688981.SH)募集的532.3亿元和百济神州(688235.SH)募集的221.6亿元。

业务方面,招股书显示,华虹半导体是全球最大的智能卡IC制造代工企业以及国内最大的MCU制造代工企业;在功率器件领域,华虹半导体是全球产能排名第一的功率器件晶圆代工企业,也是唯一一家同时具备8英寸以及12英寸功率器件代工能力的企业。

目前,华虹半导体有三座8英寸晶圆厂和一座12英寸晶圆厂。根据IC Insights发布的2021年度全球晶圆代工企业的营业收入排名数据,华虹半导体位居第六位,也是中国大陆最大的专注特色工艺的晶圆代工企业。截至2022年末,上述生产基地的产能合计达到32.4万片/月(约当8英寸),总产能位居中国大陆第二位。

业绩方面,2020年至2022年,华虹半导体营业收入分别为67.37亿元、106.30亿元和167.86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5.05亿元、16.60亿元和30.09亿元。

毛利率方面,2020年至2022年,华虹半导体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17.60%、27.59%和35.59%,公司毛利率呈上升趋势。

股权结构方面,截至2022年12月31日,控股股东上海华虹国际公司(简称“华虹国际”)直接持有华虹半导体3.48亿股份,占公司股份总数的26.60%;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华虹集团”)直接持有华虹国际100%的股份,系华虹宏力的间接控股股东;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上海国资委”)直接持有华虹集团51.59%的股权,系华虹宏力的实际控制人。除华虹国际外,Sino-Alliance International,Ltd(简称“联和国际”)及其全资子公司Wisdom Power Technology Limited.(简称“Wisdom Power”)持股比例为14.46%,鑫芯(香港)投资有限公司(简称“鑫芯香港”)持股比例为13.67%。

5月17日,上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发布2023年第36次审议会议结果公告,华虹半导体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IPO首发申请获得通过。

值得一提的是,在5月17日的审议会议上,上市审核委员会现场问询的重点围绕着华虹半导体“技术创新性”“业务可持续性”两方面,问询的问题包括:1,要求华虹宏力结合主要产品各项技术量化指标、迭代趋势等,说明是否拥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国际领先技术并在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2,结合行业需求变化、新增产能消化等,说明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

2014年,华虹半导体已成功登陆港交所,截至6月6日收盘,报收于25.450港元/股,跌3.60%。

3.士兰微:不超65亿元定增申请获批

6月7日,士兰微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23年6月7日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具的《关于同意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注册的批复》(证监许可[2023]1202号),同意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注册申请。公司本次发行应严格按照报送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申报文件和发行方案实施。本批复自同意注册之日起12个月内有效。

据此前公告,士兰微本次拟向不超35名适格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2.83亿股,预计募资不超过65亿元,用于年产36万片12英寸芯片生产线项目、SiC功率器件生产线建设项目、汽车半导体封装项目(一期)及补充流动资金。

其中,汽车半导体封装项目(一期)投资总额为30亿元,实施主体为士兰微控股子公司成都士兰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士兰”),该项目将在现有功率模块封装生产线及配套设施的基础上,通过购置模块封装生产设备提升汽车级功率模块的产能;项目达产后,新增年产720万块汽车级功率模块。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加强汽车半导体布局,士兰微给汽车半导体封装项目(一期)拉过几次投资。2022年底,成都重产一期基金和成都水城鸿明投资分别给成都士兰增资4.3亿元、7000万元,共计5亿元投向汽车半导体封装项目。

其中,成都重产一期基金由成都市区两级财政资金及国有企业资金共同组建,重点支持投资成都的先进制造业重大支撑性、战略性项目和产业链的关键项目,目标管理规模400亿元人民币。

2023年5月21日,士兰微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加快控股子公司成都士兰“汽车半导体封装项目(一期)”的建设,公司与关联人大基金二期增资成都士兰。

5月29日,成都士兰发生工商变更,新增大基金二期为股东,出资额约7.57亿元,股东士兰微增资约8.33亿元。同时,成都士兰的注册资本由约15.79亿元人民币增至约31.7亿元人民币,增幅为100.77%。据了解,此次增资的金额将投入成都士兰正在推进的汽车半导体封装项目(一期)。

如今,士兰微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与制造一体(IDM)的企业之一,目前,公司产品和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五个领域,包括功率半导体&半导体化合物器件、功率驱动与控制系统、MEMS传感器、ASIC产品、光电产品。

据官网披露,士兰微建在杭州钱塘新区的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目前实际月产出达到22万片,在小于和等于6英寸的芯片制造产能中排在全球第二位。士兰微8英寸生产线于2017年投产,成为国内第一家拥有8英寸生产线的民营IDM产品公司,8英寸线月产能已达6万片。2022年底,公司12英寸特色工艺晶圆生产线月产能已达6万片,先进化合物半导体制造生产线月产能已达14万片。

4.工信部明确全面推进6G技术研发

据人民日报消息,近期工信部表示,将持续增强移动通信、光通信等领域全产业链优势,前瞻布局下一代互联网等前沿领域,全面推进6G技术研发。

10年来,我国信息通信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从“3G突破”、“4G同步”到“5G引领”的跨越,迅速发展的信息通信业有效驱动了实体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实现5G领跑,推动6G研发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于2019年6月正式发放5G牌照,率先实现5G规模化应用。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73.3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4.5%,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同时,5G用户数快速增长,三家基础电信企业5G移动电话用户达6.34亿户,比上年末净增7308万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37.1%。

今年5月17日,我国启动全球首个5G异网漫游试商用,标志着5G网络共建共享迈入新阶段。近日,工信部等十四部门联合发文,部署新一轮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作。中国联通董事长刘烈宏称,下一步,中国联通将持续推进共建共享深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农村及边远地区5G网络覆盖水平,扎实推进普遍服务;发挥专网频率资源价值,联合工业企业共同推动“5G+工业互联网”加速向企业生产核心环节延伸迈进。

工信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化发展,加速信息技术赋能,进一步丰富拓展5G应用场景,深化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持续加强前沿技术研发布局,瞄准6G、量子通信、卫星互联网等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催生更多创新成果。

工信部部长金壮龙表示,将加快5G行业虚拟专网建设,深入实施5G应用扬帆行动,进一步丰富拓展5G应用场景,深化工业互联网融合,完善工业互联网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应用体系,打造一批5G工厂,大力推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

金壮龙此前还表示,今年将新建开通5G基站60万个,将使得我国5G基站总数超过290万个。

二、激光器行业

1.长光华芯战略投资中久大光

长光华芯通过全资子公司苏州长光华芯半导体激光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投资中久大光,持股比例1%,并于5月29日完成工商变更。

中久大光坐落在中国科技城—四川绵阳,是中国久远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九院八所)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依托平台。公司在成都设有研发中心,并在深圳、武汉、济南等地设有办事处,拥有清华、北大、中科大等一流大学博士组成的研发团队,技术实力雄厚,产业链齐全。公司承担多项国家重大专项,主要业务包括光纤激光设备光纤激光器、光纤器件等,在特种光纤设计制备领域亦有布局。

图片.png

产品方面,中久大光已推出“四高”单模、多模光纤激光器系列:具有高功率密度、高抗返光、高电光效率、高产品质量等特色;“四超”单模、多模光纤激光器系列:具有超高功率密度、超窄光谱带宽、超轻量紧凑、超稳定可靠等优点。公司“四高”系列光纤激光器近年在民用市场异军突起,“四超”系列引领特殊行业多年。

从产业链来看,中久大光属于长光华芯的下游。今年5月,长光华芯发布56G PAM4 EML光通信芯片,进入光芯片高端市场,开启广阔增长空间。该新品支持四个波长的粗波分复用(CWDM),达到了使用4颗芯片实现400Gbps传输速率,或8颗芯片实现800Gbps传输速率的应用目标。此外,公司已推出10GAPD和L波段高功率EML两款芯片,目前产品与客户验证顺利。

图片.png


长光华芯采用IDM模式,突破外延生长、芯片制造、封测各环节关键技术及工艺,拥有半导体激光行业中最大的6吋生产线。构建了砷化镓(GaAs)、磷化铟(InP)和氮化镓(GaN)三大材料体系,具备边发射和面发射两大芯片结构技术和工艺生产平台。

公司自2018年起布局高速光通信芯片领域,已建成完整的光通信工艺平台和量产产线,包含芯片设计、外延生长、台面刻蚀、氧化工艺、电镀金、性能测试等,攻克了材料外延生长的精确控制和稳定性难题以及激光电流的氧化限制控制难题,致力于高速率光通信芯片的设计、研发、生产及销售。

2.新重组的激光巨头Coherent宣布在纽交所上市

当地时间2023年5月23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9点26分,Coherent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敲响开盘钟,见证又一关键时刻!

今年2月8日,美国激光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Coherent宣布,将其普通股和6.00%的A类强制性可转换优先股从纳斯达克(Nasdaq)股票市场转移到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

而昨天,Coherent官方宣布了在纽交所上市敲钟的消息,气派的场面、振奋的士气直接在其国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刷屏:“Coherent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huck Mattera博士荣幸地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敲响了开盘钟!

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标志着II-VI于2022年7月1日成功完成对Coherent收购将近一年的关键节点(合并后的公司于2022年9月8日命名成为了Coherent Corp.)。此外,这一时刻也是它在作为一家上市公司36年后,过渡到纽约证券交易所的第三个月。

在敲钟官宣中,Mattera博士振奋地表示:“纽约证券交易所长期以来一直有敲响开市钟的传统,Coherent非常荣幸受到欢迎。”“我们加入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部分原因是我们对新品牌的渴望。我谨代表我们的董事会、我们的高级领导团队以及Coherent Corp.在全球范围内的所有员工,感谢纽交所给予我与这么多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公司合作的巨大荣幸。”

2月的声明中,该公司表示,这部分股票将于当地时间2023年2月22日收盘时在纳斯达克停止交易。2023年2月23日开始,其普通股和6.00%的A类强制性可转换优先股预计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开始交易,股票代码分别为“COHR”和“IIVI”。

Coherent主席兼首席执行官Vincent D. Mattera博士当时评价表示:“我们为加入纽交所感到非常兴奋,因为它是全球最负盛名的交易平台之一。我们的企业经历了一个大变革期,而此举即是这项变革的一部分。我们期待随着公司持续壮大和不断提高股东价值,我们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之间将建立起富有成果的关系。此外,我们也感谢纳斯达克自我们1987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以来所给予的一切支持。”

本月初Coherent公布的最新财报显示,2023财年第三季度Coherent总营收达到12.4亿美元,同比增长50%。订单方面,该季度Coherent积压订单26亿美元,同比增长23%。如今在纽交所成功敲钟,相信Coherent将迎来更好的新篇章!

3.西安光机所首个牵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阿秒光学基础研究”通过结题验收

5月24日,西安光机所赵卫研究员牵头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阿秒光学基础研究”结题验收会在西安举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主任郝跃院士、西安光机所所长马彩文研究员出席会议并致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副主任何杰主持会议。

项目负责人赵卫作项目总体执行情况和主要创新成果汇报,西安光机所付玉喜研究员、中科院物理所赵昆研究员、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刘灿东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吴健教授分别汇报了各课题的执行情况,西安光机所王屹山研究员汇报了项目主要指标测试结果及完成情况。专家组现场考察了相关研究成果和实验装置情况。以中科院长春光机所贾平研究员为组长的验收专家组对项目组的创新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同意以特优成绩通过结题验收。

自项目立项以来,赵卫研究员带领团队围绕阿秒光学基础研究领域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了基础理论探索、关键技术攻关和前沿应用研究,突破和掌握了高功率高重频飞秒光纤激光放大、色散精密调控、CEP稳定的中红外飞秒驱动源、孤立阿秒脉冲产生与测量等关键技术,取得了多项国内阿秒脉冲产生新纪录。发展了原子分子超快精密测控阿秒时间分辨新方法、新理论和新技术,在原子分子中阿秒超快电子动力学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项目在高水平论文发表、人才队伍建设、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发表了包括多篇Nature Physics、PRL等在内的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部,申请发明专利20余件,获省部级一等奖一项、中国光学十大进展一项。组织召开了国内外阿秒科学及应用领域学术会议9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52次。项目培养了一批阿秒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和青年领军人才,多人获国家及省部级人才计划,多名博士研究生获“王大珩光学奖”、中科院院长优秀奖等。

该项目的实施缩短了我国在阿秒光学研究领域与国际的差距,培养和锻炼了一支专业化队伍,为我国在阿秒科学研究领域的突破与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研究成果有力推动了我国阿秒大科学计划的发展进程。 

三、新能源行业

1.中国电建拟分拆新能源业务独立上市

6月2日,中国电建发布公告称,根据公司总体战略布局,拟筹划分拆下属控股子公司中电建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建新能源”)至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并授权公司管理层启动本次分拆上市的前期筹备工作。

据悉,电建新能源成立于2004年,经营范围涵盖水电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发电再生能源开发等。截至本公告披露日,中国电建直接及间接通过子企业持有电建新能源99.9687%的股份。本次分拆上市事项不会导致公司丧失对电建新能源的控制权。

根据公告,拟拆分的中电建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60亿元,经营范围包括水电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发电再生能源开发等。

据公告披露,电建新能源正在推进引入战略投资者相关工作。截至本公告披露日,电建新能源已经完成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征集投资者程序及董事会、股东大会决策程序,并确定引入10名战略投资者。本次增资完成后,电建新能源的注册资本由60亿元人民币增加至75亿元人民币。本次增资尚待完成工商变更登记等手续。

公告还显示,本次分拆上市有利于公司抢抓“双碳”机遇,服务国家战略。“3060碳目标”要求我国能源结构加速向清洁低碳转型,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电建新能源上市,将进一步补充权益资金、优化资本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公司抢抓新能源历史性机遇,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将显著增强公司在新能源行业的影响力。

本次分拆上市有利于提升市值管理质效,促进公司资产保值增值。电建新能源上市后,将会以上市公司的形式存在于公司的合并报表及整体估值中,特别是在当前市场背景下,新能源板块的高估值和稀缺性将为公司总市值的增长做出贡献,对实现公司资产保值增值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分拆上市不会导致公司丧失对电建新能源的控制权,不会对公司其他业务板块的持续经营运作构成实质性影响,不会损害公司独立上市地位和持续盈利能力。

截至2022年末,电建新能源控股风光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约为1000万千瓦,跻身国内新能源投资运营行业一流企业,资产遍布27个省份。

今年4月28日,中国电建披露2023年第一季度报告。报告期内,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32.87亿元,同比增长0.65%;归母净利润30.21亿元,同比增长8.70%;扣非净利润29.81亿元,同比增长22.49%;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29.63亿元,上年同期为-181.82亿元;报告期内,中国电建基本每股收益为0.1705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2.48%。

2.总投资85亿现代汽车氢燃料电池系统广州工厂竣工投产

据韩联社6月1日报道,位于广州黄埔的现代汽车氢燃料电池系统广州工厂(以下简称“HTWO广州”)正式竣工投产。

据悉,“HTWO广州”是以现代汽车集团氢燃料电池专属品牌“HTWO”命名的首座工厂,总占地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总投资达85亿元,是现代汽车在海外建设的首个燃料电池综合型基地,包含氢燃料电池电堆生产工厂、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工厂、研发中心和创新中心。

2019年12月,现代汽车与广东省政府签署了谅解备忘录(MOU),为进军中国氢燃料电池市场进行了周密选址、市场调研等流程,并与广东省及广州市政府进行了深入协商。

2021年1月15日,现代汽车与广州市政府签订投资协议,在广州市广州开发区成立现代汽车氢燃料电池系统(广州)有限公司,并于2021年3月正式奠基。

时隔近两年,HTWO广州正式投产,初期年产能达6500套,将加速大湾区乃至华南地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2.全球电池企业最新装车量:中创新航再次稳居TOP5

近日,韩国新能源市场研究机构SNEResearch公布了最新的4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0排行榜。数据显示,2023年4月,全球电动汽车EV、PHEV、HEV)动力电池装车总量约为47.7GWh,同比增长79%。

中创新航超越SK On与三星SDI

该榜单最大的亮点,是中创新航继3月份首次超越韩国企业SK On与三星SDI,进入全球TOP5后,再次稳固全球TOP5的市场地位。

图片.png

从上图可看到,中创新航4月以2.7GWh的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高于SK On的2.4GWh与三星SDI的1.9GWh,稳居全球第5。

从同比增速看,中创新航169%的同比增长速度,远高于SK On的4%与三星SDI的16%。按此趋势发展,未来将拉大差距。

回顾3月份,中创新航当时以3GWh的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超过SK On的2.9GWh以及三星SDI的2.8GWh。

图片.png

从更细分的市场看,在2023年1-4月全球磷酸铁锂电池市场装车量排名中,中创新航排名全球第3;4月单月全球三元方形电池市场装车量排名中,中创新航高居全球第2。

图片.png

4.潍柴动力牵手比亚迪,进军动力电池

近日,潍柴动力和比亚迪在深圳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拟利用各自优势在新能源领域建立更全面、深度的合作关系,在山东合资生产动力电池,建设动力电池研发制造基地。

比亚迪与潍柴动力的合作早就有迹可循。今年3月,比亚迪发布公告表示,正在独家定制潍柴动力的新能源商用车,并首次在蓝擎轻型卡车上组装中置刀片电池

此次合作,也表明比亚迪与山东重工“搭上了线”,之前山东重工旗下的中国重汽、潍柴新能源等公司主要跟宁德时代集中采购动力电池,此次潍柴动力与比亚迪合作建设动力电池研发基地,除了能保证供货的稳定性,降低成本,也可以避免某一家供货商一家独大,分散风险。

从重排放到新能源

资料显示,潍柴动力成立于2002年,2004年登陆港股上市,2006年战略吸收合并湘火炬,并于2007年在A股市场完成上市。

潍柴动力最主要的业务是重卡发动机,通过自主研发、兼并收购,公司已形成一条完整产业链。产品包括全系列发动机、重型汽车、轻微型车、工程机械、液压产品、汽车电子及零部件。同时还涉足豪华游艇业务以及物流和仓储技术支持。

早期重型卡车排放的尾气污染较为严重,饱受诟病。2021年4月25日,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海关总署发布公告明确,自2021年7月1日起,全国范围全面实施重型柴油车国六排放标准,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六排放标准的重型柴油车。

与国五标准相比,重型车国六标准要求进一步加严,氮氧化物和颗粒物限值分别下降77%和67%。国六排放标准的发布与实施对重卡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双碳”目标下,重卡以及商用车如何降低排放乃至实现零碳排放已经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2010年开始,潍柴动力董事长、CEO谭旭光就提前布局新能源业务。2017年末,潍柴动力提出“2020-2030战略”,公司到2030年新能源业务全球领先的目标。

2018年,潍柴动力耗费近140亿元、建设规划面积1460亩的潍柴新能源动力产业园,将于2025年在山东潍坊建成。

潍柴动力先后投资40多亿元——战略重组加拿大巴拉德氢燃料电池、英国锡里斯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瑞士飞速空压机,还研制出氢内燃机重卡,全面布局纯电动、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三个技术路线,实现了在客车、卡车、工程机械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搭上比亚迪“快车”

潍柴动力此次与比亚迪合作,正是看中了比亚迪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地位和技术。最新公布的今年4月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数据显示,排在第一的宁德时代依然遥遥领先,装车量为10.26GWh,占比高达40.83%。比亚迪第二,装车量为7.32GWh,占比为29.11%。双方的差距在逐步缩小。

在新能源车领域,比亚迪拥有赫赫有名的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CTB电池车身一体化等多项技术。

此前,比亚迪为潍柴动力的轻型卡车提供了刀片电池。根据公告,其续航里程可达320km,在30分钟内就可充到80%的电量。公告中还提到该车的单盒电压为600V,PACK能量密度≥155Wh/kg,IP防护等级达到IP68,也就意味着潍柴动力的轻型卡车的功率更高、体积更小、成本更低、安全度更高以及充电更快。

而且,双方均在山东布局了新能源业务。其中,潍柴动力已在山东潍坊建有新能源发动机基地;比亚迪于2021年在济南布局了动力电池、芯片以及整车工厂,都是非常牢固的产业合作基础。

此次与潍柴动力的合作,比亚迪大概率是出技术的一方。毕竟在动力电池技术方面,潍柴动力还是稍逊一筹。双方的合作细节还在进一步商讨,笔者认为,氢燃料电池、适合重卡的动力电池技术的研发和落地或许是双方合作重点。而强强联合的战略合作,有助于潍柴动力在动力电池方面的触角更深。

燃料电池先行者

其实,在动力电池之外,潍柴动力已经早早涉足燃料电池。在新能源领域,燃料电池可谓是潍柴动力探索和实践比较成功的。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曾公开表示,燃料电池是未来重型商用车的终极路线。

2016年,潍柴投资国内氢燃料电池领先企业弗尔赛,并与之在氢燃料电池客车、重卡等产品开发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2017年,与博世(Bosch)达成合作,共同开发并生产氢燃料电池及相关部件;2018年,潍柴与英国锡里斯动力公司(Ceres Power)在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领域展开全面合作,并在中国建立合资公司。

2018年8月,潍柴与全球氢燃料电池领军企业加拿大巴拉德动力系统有限公司(Ballard Power Systems)达成合作。公司投资1.63亿美元认购巴拉德19.9%的股份,成为巴拉德第一大股东。同时,双方将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联合开发适合中国市场的下一代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以及应用于客车、商用卡车和叉车的下一代燃料电池模组。

2019年12月,潍柴动力完成对德国ARADEX的收购,这家公司拥有新能源商用车用电机控制器、电机、燃料电池DC/DC变换器等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系统集成能力。可以发现,潍柴动力通过近些年的兼并收购与合作,已经基本完成了氢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的布局。

2021年3月21日,由潍柴动力牵头建设的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得到了科技部的正式批复,并于不久后正式挂牌。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以潍柴动力为主体,联合清华大学、中科院大化所、中国重汽、陕西重汽、山东国惠、中通客车等产业链领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优质创新资源,以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研发为核心使命,重点面向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储能、发电等领域,聚焦燃料电池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应用开发技术研究、测试评价技术研究和相关研发平台建设,推动重大研究成果产业化。可以说,这也是对潍柴动力在燃料电池方面实力的认可。

经过5年多的发展,潍柴动力组建了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研发团队,建成了全球最大的2万台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发制造基地,在燃料电池全产业链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成果。

在企业所在地山东,潍柴动力的燃料电池应用正在铺开,青岛市青岛港建成了全国首个“氢+5G”港口、港口加氢站,在淄博市济青高速淄博南服务区建成全国首个高速加氢站,在济南市济南东服务区建成全国首个零碳服务区,在潍坊市建成全国第一个氢能低碳园区,在济南市泰山钢铁建成全国第一个钢铁行业副产氢纯化管道供氢加氢母站。

不过,新能源重卡在我国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比如载重受限(新能源重卡的载重一般不超过40吨)、续航里程(仅能支持300公里以内的里程)与燃油重卡仍有一定差距,这就让新能源重卡在长途运输过程中缺乏竞争力,影响销量。同时,充换电站作为新能源重卡的重要基础设施,目前也未完全配套。潍柴动力的发展重心亦不在于此,可以看作是以多种技术路线来分散产业发展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四、复合材料行业

1.C919首飞成功背后的新材料占比分析

5月28日上午10:32,由国产大飞机C919执飞的中国东方航空MU9191航班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2个小时后,于12:31在北京首都机场平稳降落,穿过象征民航最高礼仪的“水门”,顺利完成这一机型全球首次商业载客飞行。当天,近130名首航旅客“抢鲜”感受了C919带来的空中之旅。该航班标志着C919的“研发、制造、取证、投运”全面贯通,中国民航商业运营国产大飞机正式“起步”,中国大飞机的“空中体验”正式走进广大消费者。

图片.png

新材料,或许是C919最大放异彩的地方。一份研报显示C919所使用的主要材料中,铝合金占比达到65%,钛合金占比9.3%,超高强度钢占比6.9%,复合材料占比11.5%。

1)第三代铝锂合金

C919大型客机的研发,也诠释了这一思想。它的结构设计完全由中国商飞自主完成,并实现生产制造全国产化。在机体主结构上,设计人员大量使用了世界先进的第三代铝锂合金材料,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大大带动了国内航空材料和制造的发展。铝锂合金具有密度低、强度高且损伤容限性优良等特点,用它替代常规铝合金材料,能够使飞机构件的密度降低3%,重量减少10%-15%,刚度提高 15%-20%,因此被认为是新一代飞机较为理想的结构材料。

2)T800级碳纤维复合材料

C919大型客机是国内首个使用T800级高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民机型号。相比T300级材料,T800级材料强度、模量更高,韧性更强,具备更好的抗冲击性,C919上受力较大的部件,如后机身和平垂尾等都使用了T800级碳纤维复合材料。

T300属于第一代民机复合材料,其树脂基体为未增韧的脆性环氧树脂基体,增强纤维为T300碳纤维,其拉伸强度约为3.5GPa,拉伸模量约为230GPa。T300呈现脆性材料性能特征,对冲击载荷引起的分层损伤比较敏感,因此只能用于受力不大的次承力结构。C919上使用的T800材料采用增韧环氧树脂基体,增强纤维为T800碳纤维,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较T300提高50%左右,也是目前国际上民机主承力结构应用最为广泛的复合材料。

3)玻璃纤维复合材料

相比碳纤维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稍低,但由于碳纤维介电常数较高,会影响雷达工作,C919大型客机的雷达罩使用了玻璃纤维复合材料。

另外一些受力较小的部件,如襟翼也使用了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因为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成本比碳纤维复合材料低,在受力较小的部件上应用,既可以达到设计要求,又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4)芳纶蜂窝材料

C919大型客机舱门和客货舱地板使用了芳纶蜂窝材料,这是一种采用酚醛树脂浸渍的芳纶纸制成的轻质高强非金属仿生芯材制品。它模仿蜜蜂的蜂巢设计,具有稳定、轻质的结构和很高的比强度,与泡沫芯材相比,它具有更高的剪切强度,与金属蜂窝相比,它更加耐腐蚀。同时,芳纶蜂窝材料还具有高韧性、良好的抗疲劳性能和防火性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民机复合材料。

5)碳纤维复材及陶瓷基复材

航空发动机作为“航空之花”,可以说是航空技术和工业积累的完整体验。C919的发动机为LEAP-X1C发动机。它采用了18片赛峰公司研制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风扇叶片以及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研制的陶瓷基复合材料涡轮部件。 

6)芳砜纶纤维

芳砜纶简称PSA纤维,由聚砜酰胺组成。其主要特点是优良的电绝缘性和耐热性,此外,阻燃性高,极限氧指数超过30%,耐化学稳定性好,除了几种极性很强的溶剂和浓硫酸之外,在常温下对化学品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芳砜纶不仅可以制作多种耐高温滤材和高温高压电器中的绝缘材料,而且还可加工成运输工具中的高级阻燃织物等。

据悉,C919机舱内部将首次启用芳砜纶纤维制作椅罩、门帘,将使得飞机减重30公斤以上,每架飞机能够节省超万元成本。 

7)橡胶化合物

其实飞机轮胎所使用的材料与汽车轮胎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则来自飞机轮胎采用了更高强度的橡胶化合物,以至于飞机轮胎能被充气到200磅/平方英寸的气压,这相当于汽车轮胎气压的6倍,C919使用的就是来自米其林的Air X子午线轮胎。

C919作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的大飞机项目,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制造能力、经济基础和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是衡量一国制造业先进水平的制高点。发展大飞机,不但能够带动新材料、现代制造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群体突破,还将带动流体力学、固体力学等诸多基础学科的重大进展,将会全面地、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科技水平。

不少航空业内人士均表示,随着国内航空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大飞机的国产化水平将持续提升,大飞机产业链带动制造业水平整体向高端化奋进,其高附加值的特性会慢慢展现。围绕C919的商用及量产,大飞机产业链整体孕育万亿元空间。

2.恒神股份承制的复合材料火箭支承舱顺利通过静力试验

近日,由恒神股份研发、设计和承制的民用火箭二级子结构主承力件支承舱在上海顺利通过静力试验考核。经过为期二十天的载荷试验,最后以极限承载能力超出设计载荷120%以上完美收官,完成项目里程碑节点,标志着恒神股份在民用火箭支承舱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制造水平实现突破,走在前列。

图片.png


火箭支承舱是运载火箭搭载卫星的关键主承力部件,位于火箭末级动力舱和卫星之间,是火箭结构中重要的承载和连接结构。

据悉,恒神股份研发承制的支承舱将用于搭载朱雀二号运载火箭,总重超过200吨。为了实现卫星发射复杂载荷条件下的减重目标,该支承舱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泡沫夹芯结构设计方案,采用恒神自主研发的EM817B树脂体系预浸料;通过优化结构设计,攻克了载荷集中区法兰泡沫夹芯结构的成型工艺难题,相比原金属支承舱减重42.3%,同时实现极限承载能力50%以上的提升,在民用运载火箭研制中具有较大的商业应用潜能。

恒神股份支承舱项目于2022年4月在先进制造事业部启动,2023年4月完成首件交付。项目启动后,事业部组织了跨部门跨专业的项目攻关团队,实现结构、强度、工艺、模具、装配和质量等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协同作战,确保了项目首件如期交付。

图片.png

3.海上风电与航空需求助推碳纤维高速增长,中国将成为利润最高地区

Fairfield Market Research(费尔菲尔德市场研究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英国的市场研究咨询商。5月29日,该公司发布了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汽车和航空航天行业高速增长及对轻质材料需求有望推动全球碳纤维市场的高速增长。

碳纤维作为一种理想的高性能结构,因其优异的性能而越来越受到青睐,这拓宽了其在超级跑车、飞机、游艇、休闲和体育用品等众多领域的应用基础。报告指出,聚丙烯腈仍将是碳纤维市场最受青睐的前驱体,并作为关键原材料占碳纤维总产量的90%以上。

图片.png


随着汽车和航空航天行业对轻质材料需求的不断增加,碳纤维在未来几年可能会出现增长。虽然目前最大的应用领域是陆上和海上的风力涡轮机叶片,但最近海上风电装置的指数级增长更有可能在提高对碳纤维的需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为碳纤维具有最理想的特性,如更高的刚度和更低的密度,细长和更硬的叶片轮廓。因此,风能行业预计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细分市场。

报告称,汽车行业也是一个重要的应用类别。终端用户对碳纤维复合材料作为传统汽车塑料和金属的潜在替代材料的认知日益增长,预计将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范围。

目前,碳纤维制造基地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日本、韩国以及欧洲主要国家,即英国和德国。初步市场分析显示,发达的西部地区、北美和欧洲是碳纤维市场的领头羊,合计占总市场收入的60%以上。汽车和航空航天行业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将继续巩固这些地区在全球碳纤维行业的地位。最强大的市场立足点还归功于与燃料效率和碳排放相关的严格监管结构。

与此同时,中国成为碳纤维制造商利润最高的地区,在评估期内,中国市场很可能会呈现出强劲的两位数增长速度。中国在发电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预计到2030年底将拥有400GW的风电容量。中国政府也一直支持碳纤维生产,将其潜在地用于汽车、风力涡轮机叶片和工业机械,这也将有助于中国在碳纤维市场上不断增长的实力。

4.日本东丽发布2023-2025年战略布局

近日,东丽工业株式会社(日本东京)发布了其 "中期管理计划,AP-G 2025项目 "文件,概述了其2023-2025财政年度的企业战略。在该文件中,东丽概述了其提供创新技术和先进材料的愿景,为包括可持续性在内的全球挑战提供解决方案。在该公司2022年25.1亿日元(190亿美元)的收入中,其碳纤维复合材料业务排名第三,仅次于纤维与纺织品和高性能化学品,贡献了2820亿日元(20亿美元)。

图片.png

东丽碳纤维产能

据报道,东丽是世界领先的碳纤维制造商,通过在日本、法国、韩国、匈牙利、墨西哥和美国的工厂生产近5.8万吨常规丝束和大丝束碳纤维。此外,据报道,东丽公司控制着全球聚丙烯腈(PAN)纤维市场50%以上的份额,而历史上生产1磅碳纤维则需要超过2磅的PAN。

FCEV和压力容器领域的增长

东丽指出,随着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加,碳纤维在风力发电机叶片中的销量强劲,同时它也在开发一系列用于生产、运输、储存和使用氢气作为燃料的材料。这些材料包括催化剂涂层膜(CCM),由于其高强度和低重量,传统上使用碳纤维载体作为催化剂层。东丽于2023年3月17日宣布,将把其子公司Greenerity(德国巴伐利亚州阿尔泽瑙)的CCM产能增加三倍,增加第三家工厂,并扩大第二家工厂的产能。

通过Grennerity,东丽还生产用于氢动力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燃料电池的膜电极组件(MEA),包括公交车、卡车、商用车和乘用车。MEA包括质子传导聚合物电解质膜、催化剂层和气体扩散层(GDL),它们由石墨化碳纤维基非织造布制成,称为碳片、板或纸(CP)。在满负荷运转的情况下,Greenerity的第二家工厂将支持每年超过10000辆燃料电池汽车的生产。

图片.png

压力容器对碳纤维的需求不断增长

东丽还指出,它为高压氢气罐提供高强度的碳纤维和衬里树脂。事实上,东丽T700S标准模量纤维已经成为储存压缩气体氢气(CGH₂)的IV型罐的基准,其标准压力为350和700巴,用于FCEVs。东丽预计,到2025年,IV型储罐对碳纤维的需求将增加42%,达到近40,000吨/年,包括压缩天然气(CNG)汽车的传统市场和FCEVs的CGH₂储罐新市场。

CF复合材料收入和资本投资的增长

东丽预计其碳纤维复合材料业务的收入将从2022年的2820亿日元(21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3700亿日元(28亿美元)。它将通过以下方式寻求保持其市场领导者地位:

(1)抓住正在恢复的飞机需求。

(2)通过提高工业应用的盈利能力,加强利润结构。

(3)在大规模资本投资的基础上抓住不断扩大的市场,扩大其在风力发电机叶片和燃料电池车辆(油箱和电极基板)的业务。

(4)服务于移动性领域,如城市空中交通(UAM),预计未来需求会不断增长。

(5)提高碳纤维产品的质量。

图片.png

图片.png

东丽还将增加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资本投资,2022年的3年投资总额为740亿日元(5.6亿美元),预计截至2025年的3年期间将增加一倍以上,总额为1650亿日元(12.5亿美元)。

创造新材料,通过数字化降低成本

东丽2023-2025年战略的另一个关键部分是通过推进东丽开发的机器信息学(MI)、人工智能(AI)和数字模拟技术,加速创造新材料并推动业务扩张。

图片.png

2022年9月,东丽宣布了一项新的数字服务,利用人工智能预测物理性能数据,帮助客户优化树脂选择,加快产品开发。2021年11月,东丽宣布它已开发出一种新的碳纤维增强聚合物(CFRP)复合材料,利用MI技术迅速实现了机械性能与阻燃性能的特殊组合,其特点是热释放率降低35%。该公司解释说,MI是一种通过结合机器学习、理论密度、模拟和数据库来简化材料开发的技术。

五、卫星通信行业

1.41颗卫星从长春出征择期发射

2023年5月22日,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长春航天信息产业园举行西安航投“秦岭小卫星星座”系列卫星、“金紫荆”37-38号星、“霍尔果斯一号”、“哈测农遥一号”、“吉林一号”高分06A系列卫星、“吉林一号”高分03D19星及“吉林一号”平台02A01-02星等41颗卫星的出征仪式。此次出征的41颗卫星将于近期在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择期发射,发射任务成功后,将创造中国航天单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记录。

图片.png

西安航投“秦岭小卫星星座”系列卫星(“吉林一号”高分03D20-26星)是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西安航空航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轻小型高分辨光学遥感卫星,是“秦岭小卫星星座”即将发射的首批7颗卫星。“吉林一号”高分03系列卫星作为长光卫星第三代卫星技术研发星,是公司践行批量化生产理念的重要成果,具有低成本、低功耗、低重量、高指标的特点。

“金紫荆”37-38号星(“吉林一号”高分06A17-18星)是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香港航天科技集团联合研制的轻小型高分辨光学遥感卫星。“吉林一号”高分06系列卫星是在“载荷平台相融合”技术的基础上,按照“载荷平台融为一体”的设计理念研发制造的新一代批产卫星,具有快速批产、智能运行、图美价廉的“快智廉”优势。

“霍尔果斯一号”卫星是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航天(新疆)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高分辨光学遥感卫星,是霍尔果斯卫星星座的首发卫星。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是“霍尔果斯一号卫星”的主要用户之一,该卫星将用于开展农林业生产、自然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城市综合治理、国际文化交流以及防灾减灾等领域,为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贡献力量。“霍尔果斯一号”卫星作为“吉林一号”星座后续批产星的首颗技术验证星,具备高分辨、高速传输、高机动等特点。

“哈测农遥一号”是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黑龙江工程学院、时景(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我国首颗面向数字农业的轻小型高分辨光学遥感卫星,该卫星可为农业资源调查、农作物动态监测、农业环境及农业品质监测、农业生产监管、农业保险、农业区域发展规划等领域提供高分辨率影像数据支撑,助力构建全国农业长期观测体系,实现农业工业化、数字化、标准化高水平发展。

“吉林一号”平台02A01-02星由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出资自研的低成本、高承载、高分辨共享型遥感卫星,其设计理念区别于传统的卫星平台,卫星具有独立的业务能力,通过搭载服务与搭载用户共享卫星平台资源,分摊卫星研制成本,提高卫星效费比。在搭载载荷方面,两颗卫星上均搭载了公司自研的激光通信载荷,用于验证星间及星地高速通信技术。

此次出征的41颗卫星将于近期在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择期发射,发射任务成功后,将创造中国航天单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记录,同时也标志着“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组网工程成功实现“百星飞天”的阶段性目标。届时“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可为农业、林业、气象、海洋、资源、环保、城市建设以及科学试验等领域提供更加丰富的遥感数据和产品服务,对数字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成都成立产业联盟,抢抓机遇发展卫星互联网

卫星互联网是未来信息通信网络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6月1日,成都市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联盟正式启动。

联盟以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为政府部门、企业家、专家学者等提供卫星产业资源聚合、信息共享与交流合作桥梁。未来,联盟将面向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咨询、标准制定、市场监管和规范化建设等咨询服务,面向行业企事业单位提供科技创新、产业研发、市场推广、技术交流、专业培训与投融资服务等全方位支持,加快区域卫星产业做大做强。

此前印发的《2023年成都市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建圈强链工作要点》也提出,要全年力争实现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产值突破140亿元,同比增长30%,初步构建关键核心技术突出、产业全链条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的发展目标。今年初,成都还把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纳入全市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中的28条重点产业链之一。

据了解,目前成都已初步建立了“上下联动、区县协同”的“2+6+N”产业空间格局。成都正抢抓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发展机遇,深入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加快打造全国领先的“卫星+”产业发展高地和创新应用标杆城市。

六、金融资本市场

1.“两利四率率”国企考核新标准下的陕西国企

2023年初,国务院国资委对央企的考核经营指标从“两利四率”升级为“一利五率”,核心变化是:净资产收益率替换净利润指标、营业现金比率替换营业收入利润率,利润总额、资产负债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和全员劳动生产率,这4项指标继续保留,目标是“一增、一稳、四提升”

金融棒棒糖选择省内77家上市公司2022年报,统计了“一利五率”6项指标,以陕西民企、央企、外企作为对照参数,重点研究28家陕西上市国企。

图片.png

先截取了各项数据中位数(上图),整体来看,地方国有上市公司在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经营现金比率等关键指标中位居前列。

1)利润总额:最快增速182%

利润总额是指标中的一大“落脚点”。“一增”是针对利润总额提出的要求,是指利润总额增速高于全国GDP增速,以确保央国企能够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我们以2022年全国GDP增速3.0%计,拉通数据后发现,陕西上市公司企业的利润总额有两个特征值得关注;

图片.png

其一:增速超3%不足一半。

28家陕西上市国企中,利润总额增速超3%仅13家,不足一半。其中,前不久刚上市的陕西能源增速最快,2022年企业利润总额47亿元较上期增长182%,金钼股份、地产开发商天地源紧追其后,增速分别是159.8%、82.2%。此外,陕煤、陕天然气等资源企业的利润总额增速也相对靠前,由于受周期性因素影响,具有一定特殊性。当然,增速靠后的部分旅游相关企业主要受疫情冲击影响导致。

图片.png

图:陕西上市国企利润总额增速

其二:基本“平分秋色”

剔除金融等特殊行业,77家陕西上市公司中,利润总额增速超3%共40家企业,其中央企和地方国企共20家,民企和外资共20家,称得上“势均力敌”。“民企力量”中我们尤其注意到铂力特、炬光科技等科创企业在利润总额指标中表现亮眼,增速分别是171.6%、91.4%。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考核指标变化中,利润总额是被延续的指标之一,因为除了要考核企业创造的净利润贡献外,还需考虑企业创造的社会效益,比如纳税(利润总额=净利润+所得税)。

2)ROE:国企超民企2倍多

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新指标之一,替换了原指标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净资产)体现的是现有资本获得净回报的能力,反映了所有者权益所获报酬的水平,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而且它可以极大降低“粉饰”空间,因此该指标的参考意义更大。此外,净资产收益率可以洞察行业特点和业绩归因,一般情况下在10%—30%左右相对良性。陕西国企在净资产收益率的表现尚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中位数达到民企2倍:

地方国有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中位数(8.10%)是陕西民企(3.74%)的2倍多,且同时远超央企(6.03%)和(外企6.24%)。显示出国企股东投资可以产生更高的利润,但整体水平相对较弱,依然没有达到10%的最低“标准”,28家国企中仅有10家企业ROE大于10%,仅陕煤1家ROE高达37.4%。

图片.png

图:陕西上市企业净资产收益率

2:“资源+科创”冒尖:

净资产收益率位列前十的企业中,我们发现,资源能源行业与科创型企业占比较大,陕煤、凯立新材、西部超导位居前三。陕煤明显得益于煤炭价格的不断攀升,在各项指标都呈“碾压”之势,而后两者均为科创板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分别是24.4%、19%,这意味着,高科技企业的的赚钱能力极强,若排除周期性干扰,长期来看有望“跑赢”资源型企业。

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赚钱效应”较弱的企业主要分布在文旅、机械设备以及光学光电子行业,其中文旅不可避免在疫情三年受到了较大冲击,但随着经济回暖,文旅行业的快速复苏,我们依然抱有极大信心。

3)日常考验:营业现金比率

营业现金比率是一项强调现金流的考核指标。这次,营收利润率被营业现金比率(经营现金流入/营业收入)替代,它反映了企业的收入质量水平,比率越高,说明营业收入质量越高,经营活动的风险越小,反之亦然。通常来讲,通常来讲,现金比率约为20%就足够了。事实上,这项指标主要为引导国企重视经营活动现金流,提升收入质量,反映了国资委推动中央企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的意愿。

图片.png

图:陕西上市企业营业现金比率排名

整体来看,剔除银行及券商,陕西外资企业的营业现金比率17.28%高于国企6.73%、民企的3.86%。派瑞股份、陕能、陕煤、博通股份都具有较好的数值,基本维持在20%上下。

4)资产负债率:全低于70%

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又称举债经营比率,反映了公司总资产中有多少是通过负债筹集的,主要用来评估公司负债水平,同时也是一项衡量公司利用债权人资金进行经营活动能力的指标,侧面反映了债权人发放贷款的安全程度,总目标中的“一稳”是指资产负债率要稳定在65%左右。

事实上,在各行业资产负债率排行中,金融、房地产及建筑业具有特殊性,高负债已达成共识。反之食品饮料、文化传媒和生物医药行业的负债率相对较低,抗周期能力强,现金流较好。在这样的共识下反观陕西国企我们发现2大特点。

图片.png

图:陕西上市企业资产负债率

第一大特点是全部低于70%。剔除金融、地产相关行业的5家企业后,其余23家陕西国企的资产负债率均低于70%,低于30%的共6家企业,从行业分布来看,金属、煤化工、科创半导体行业负债率普遍较低,如兴化股份、北元集团、金钼股份等。整体来看,负债率基本保持稳定,处于良性状态。

第二大特点是民企低于国企。先来看中位数,负债率最低的是外资企业22.10%,其次是民企28.44%,而国企相比民企,在该项指标上并不占优势,负债率达51.54%。

观察36家陕西民企发现,华秦科技、炬光科技、斯瑞新材、莱特光电等科创板上市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极低(也有新股发行因素),由于技术含量高,资产偏轻,因此抵御风险的能力强。

5)研发投入:科创vs主板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自2019年首次提出至今“地位”稳定,一直作为考核企业的重要指标。研发经费(研发费用/营业收入)归属三费(销售、管理、财务)中的管理费用,它是体现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比率)越大,表明企业重视研发经费投入,开发新产品和新业务投入较大,企业综合实力较强,竞争相对有优势。

通过观察市场规律发现,如果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维持在3%至5%之间,则更有助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规律。那么,陕西国企研发投入强度到底如何?

图片.png

图:陕西上市企业研发投入强度

其一:数据“达标”。

统计发现,陕西国企平均研发投入强度是3.47%,中位数3.06%,数据介于“健康”阈值之间,其中烽火电子研发投入最强达16.38%,西部超导、西部材料投入强度均大于5%,能源、建筑等相关行业的投入排名靠后。尽管数据已经“达标”,但也处于临界值,部分企业依然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其二:民企强于国企。

整体来看,民企研发“用力”更猛。数据显示,陕西民企的平均研发投入强度是5.73%,超出陕西国企平均值2个百分点,37家民企中一半以上的企业均超过5%,其中天和防务、铂力特、炬光科技、莱特光电等一众科创民企研发投入强度均大于10%。

图片.png

图:陕西科创板上市企业研发强度

其三:科创板研发力度强劲。

横向对比科创板和主板企业,金融棒棒糖得出了一个符合预期的结论,那就是科创板企业研发投入更大。科创企业研发强度平均8.4%,铂力特17.7%投入最大。再来看主板表现,51家企业平均研发强度4.12%,投入最大的是陕西民企天和防务22.26%,资源型企业研发投入较少,基本依赖传统的经营模式,低于3%的企业共计23家,占比一半左右。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隆基绿能的研发强度虽然只有5.54%,但2022年以71亿元的研发体量遥遥领先。

2.受制于私募新规实施,5月私募登记备案数量骤减创近七年新低

根据清科创业(01945.HK)旗下清科研究中心数据统计,2023年5月VC/PE市场共计238支基金完成新一轮募集,同比下降47.9%,环比下降54.7%;披露募集金额531.55亿人民币,同比下降64.2%,环比下降66.1%。

  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基金募集情况

 1 2023年5月重点募集基金集

浙江新募基金数量领先,北京、福建募集金额位居前二

5月新募集基金数量排名前三的地区分别是:浙江、江苏、广东(除深圳),共计114支,占比47.9%。在募集金额方面,得益于北京京港地铁股权投资基金的大额募集,北京募集金额120.66亿人民币,跃居首位;福建募集金额84.52亿人民币,位居第二;排名第三的是江苏,募集金额61.39亿人民币。

私募新规正式施行,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数量创近七年新低

5月1日,《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正式施行,以扶优限劣为导向,明确登记备案原则和管理人登记标准。私募新规正式生效后,5月新增股权投资基金(包含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共计420支,数量环比下降57.4%;5月首次提交登记申请的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包含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证券公司私募基金子公司)有17家,较上月下降83.7%,通过登记的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仅有2家,数量环比下降97.7%,较单月历史最高新增登记数量下降99.6%,创近七年新低;5月注销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共计57家,数量环比上升96.6%,自2022年5月以来,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注销节奏加快,除了2023年2月和2023年4月,单月注销数量均高于新增登记数量。

 2 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股权投资基金备案情况

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注销情况

3.航空航天项目迎来融资大爆发

5月28日,中国东方航空MU9191航班顺利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这意味着国产大型客机C919全球首次商业载客飞行成功。

众所周知,航空航天行业属于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典型的知识与技术密集、附加产值高的超级产业,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而在创投圈,怀揣着航空航天梦的硬科技投资人也来了。这几年,VC/PE流行“冲上云霄”。投资界VC情报局根据公开数据不完全统计,近一年航空航天行业融资事件177起,截至目前,独角兽级别的公司达19家,融资氛围火热。

今年4月,广州诞生一笔大额融资。商业航天企业中科宇航完成6亿元C轮融资,由广州产投集团领投,原股东国科投资、中科院资本跟投。

中科宇航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培育孵化,主要从事太空科技探索、空天飞行器研发集成和宇航发射服务。据悉,今年1月,中科宇航在广州南沙落地国内首个全产业链商业航天产业化基地,该基地可年产30发运载火箭,预计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实现千亿级规模,填补广东在航天制造业上的空白。


3月,成都迎来一个百亿独角兽。投资界获悉,联合飞机已在今年第一季度于四川成功完成9亿元融资资金交割。至此,联合飞机D轮融资总额约20亿元,投后估值已超100亿元。这轮投资方阵容名单十分豪华——四川区域协同基金、四川制造业基金、成都重产青樾基金、安徽省量子基金、基石资本、兴投控股、金牛城投、德阳产投、什邡恒新基金等VC/PE和产业资本齐聚一堂。

公司背后是一位80后掌舵者——田刚印。他早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大学时与无人飞机结下不解之缘。2007年,田刚印怀揣着飞机梦,在地下室里开始创业,并在2012年成立了联合飞机的前身北京中航智科技。到2017年,田刚印在中航智的基础之上,创立了联合飞机,成为一家专业从事无人机等装备研发、生产和服务的企业集团。

浩瀚无垠的宇宙深深吸引着VC/PE。

5月初,超低空、天地一体运营商云圣智能获得C++轮融资,由中金资本旗下中金科元基金领投。而这距离其完成C+轮融资仅时隔三个月,该轮融资由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投资。成立于2017年的云圣智能,核心团队由北大、清华、天大、中科大、南开、剑桥等著名院校的博士、硕士以及航天五院、航天九院、华为、紫光等知名研究所及高精尖人才组成。

稍早前的1月,国内商业卫星研制公司微纳星空宣布,已完成近4亿元人民币B轮及B+轮融资,主要投资方包括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越秀产业基金、东浩兰生瑞力投资、海通创新投、清科母基金等。微纳星空成立于2017年8月,创始人高恩宇也是位北理工校友,曾就职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一总体设计部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导航卫星总体部。

将时间线再向前移,2022年9月,卫星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和卫星制造商银河航天完成B++轮融资,由建银国际领投,安徽省三重一创基金、合肥市产投、真为资本跟投,老股东君联资本、混沌资本持续跟投,投后估值约110亿元人民币。成立于2018年,银河航天是我国商业航天领域第一家独角兽公司,公司致力于通信载荷、核心单机、卫星平台的自主研发与低成本量产。

越来越多专注航空航天的产业基金排队赶来

今年4月,安徽省空天信息产业基金正式签约,该基金总规模20亿元,由方正和生与中科星图共同发起设立,引入合肥市高质量发展引导基金、安徽省人工智能母基金,专注于投资空天信息及人工智能领域的高成长企业。

同月,总规模20亿元的烟台国丰申万航天投资基金正式启动,基金将精准投资产业链上下游,加速延链补链强链,助力打造中国首个百亿级商业航天高科技产业集群。隔天,国华基金和大兴产业引导基金共同发起设立50亿元的北京新华商业航天产业基金,专项用于北京商业航天产业基地项目的落地投资。

长沙金霞润信魏铝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备案,该基金由中信建投资本担任基金管理人,重点投资于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未上市企业股权。

去年12月底,海南生态软件园、重庆市产业投资基金、两江基金签署了框架协议,将设立数字经济(卫星互联网)产业投资基金。据悉,该产业投资基金按市场化方式,发起共计100亿元,其中一期30亿元,基金管理人由两江新区与海南生态软件园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按照一定股权比例设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担任,基金围绕两江新区航空航天产业培育加大投资布局,完成重大项目投资和重点企业扶持。

深圳一支卫星产业基金成立的消息颇为震撼。去年9月,中安国通卫星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国内多家知名基金投资公司、产业投资公司,共同发起设立总规模500亿元的中安国通卫星产业基金。据悉,该卫星产业基金重点投资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以及卫星技术应用领域相关产业,为深圳市打造成为全球卫星及应用产业创新高地提供助力。

去年6月,中金资本运营有限公司、中航航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与郑州航空港兴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设立目标规模50亿元的航空领域投资产业基金,通过共享产业投资项目资源,推动优质金融资源和航空产业资源在河南省集聚发展。

同年3月,四川发展、成都市重产基金、新都香投集团共同发起设立规模达30亿元的四川发展空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基金将围绕成都市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及电子信息等产业开展价值投资。


编辑:冯征昊(半导体芯片、激光器、新能源)闫晨曦(复合材料、卫星通信、金融资本) 校对:王延韬  审核:侯晓鹏    

          

(以上资讯主要来源于:OFweek、 OFweek激光、 OFweek太阳能光伏、 今日半导体、半导体行业观察、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人、乐晴智库、未来智库、索比光伏网、集邦新能源网、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高工锂电、西安金融棒棒糖、复材网 、大国之材、新材料在线、卫星界、国际电子商情、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展览会、玻纤复材、卫星与网络、全球一点通、硅谷网、清科研究、中国卫通、卫星与应用、中科创星、碳纤维生产技术、中国卫通、碳纤维研习社、实战财经 、金融深度、华商韬略、战略前沿技术、 投融界、 投资界、 中国汽车报、证券时报网、36氪、东方财富、中国证券报、新经济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兴产业投资联盟、股权投资论坛、Wind资讯、搏实资本、中欧资本、国企混改研究院、机遇西安、米度资本等)